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誰說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源自唐刀的日本刀為何會由直變彎?

誰說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源自唐刀的日本刀為何會由直變彎?

編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通過《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落後中國1000年的包鋼制刃為何成日本刀主流?解密清代中日刀劍交流史》和《為什麽從宋代起中國人就格外喜歡日本刀?中國刀真不行嗎?》三篇文章,介紹了,宋、明、清與民國中日刀劍影響交流史。那麽在日本刀向中國刀學習的隋唐階段,日本刀又是如何變彎,並走上獨立發展之路的呢?

首先,就如1932年(昭和七年)日人清水橘村所著《刀劍全書》中指出:“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唐代日本刀與中國刀發展交流如下:日本刀和中國刀的發展交流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壹階段:日本學習中國階段。歷周秦漢唐。(《山海經·海內本經》:“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如確指日本的話可視為最晚自戰國時期始,日本與我國發生了交往。),表現為大量中國刀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啟發帶動日本刀制作工藝的發展和完善。這個階段,漢代制造的各類短兵器,尤其是鐵制環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當時稱倭,中國古代正史中《漢書.地理誌》: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 日本人認為倭:指的是日本北部九州),對日本短兵器形制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圖為漢代環首刀的各個類型:

到唐代刀劍交流更是頻繁,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藏唐大刀及唐樣大刀即是明證。下圖為日本正倉院藏唐大刀-切刃造:

第二階段:日本刀與中國刀交流互為影響階段。歷宋代壹直延續到今。表現為日本學習中原漢族農耕文化中的鍛刀技術結合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制造的尖鋒外弧彎刀外形,在平安末期-鐮倉時期通過鍛造把直刀轉變為適合騎兵作戰彎曲的太刀,並出口到宋代。明代中晚期,日本刀在鍛造、性能、研磨等項普遍超越同時代的中國制式刀,並反哺中國,影響著中國刀的發展。新刀期以後的日本刀鍛造工藝相對穩定,源自漢唐的皮心鐵構造(包鋼)制刃法延續至今。左圖《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元代彎刀註意刀鞘後半部包裹獸皮和右圖日本武士佩帶太刀何其相似:

至於我國,因為地域廣大,各區域刀劍鍛冶發展並不平衡,總體刀劍發展大致如下: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北部地區的中國刀鍛冶,把最遲在宋代興起的高質量、低成本、易修復的傳統夾鋼制刃法發揮到極致,壹直流傳到本世紀初;經濟發達的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在明代引進日本刀及仿造日本刀外形制作仿倭刀,並結合中國傳統的鍛造來節省成本,提高武器性能;兼又引進各國名刃,學習其現代制鋼技術,為適應中國傳統刀術要求、配以中國式刀外裝,制造近現代鋼刀。秦漢唐宋元明清,不管是漢族或少數民族當政,草原遊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農耕文化壹直影響包括刀劍在內武備文化的發展變遷。下圖為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鐵刀:

總體上,唐代(618-907年)對應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和平安時代初期(990年)以前。此期間,日本刀劍分期為:上古刀。而唐刀既有中原文化漢環首的影子,又受草原文化突厥刀的影響。唐刀的形制主要有四種,據《唐六典·卷十六·衛尉宗正寺》記載,“刀之制有四:壹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壹般認為,正倉院藏唐大刀就是唐橫刀或大橫刀。下圖為日本正倉院藏金銀鈿裝唐大刀(切刃造)

下圖為日本飾大刀侟各部位名稱圖:

唐刀的材料鋼是經(始於春秋末期前後)塊煉鐵淬火滲碳法、(始於西漢中晚期)炒鋼法(生鐵加熱至半熔融狀,吹風攪拌,使鐵料中碳氧化,通過時間、溫度的控制,而後出爐鍛打,以擠出雜質,使金屬組織致密,可獲得熟鐵料或含碳較高的中碳鋼和高碳鋼)、(始於東漢,以炒鋼為原料)百煉鋼、(始於東漢晚期,在炒鋼基礎上發展起來)灌鋼法冶煉而成。同時,唐代通過西域引進了質量優良的鑌鐵。下圖為唐代以前鋼鐵冶煉技術發展示意圖:

作為戰場上的武器,刀刃在要求較高硬度的同時,刀身整體又需要較高的韌性。唐代沿用春秋戰國吳越地區和戰漢鐵兵器傳承800余年的鋼鐵復合制刃法後,進行了發展。下圖為唐代金柄裝環首橫刀:

唐刀繼承了用百煉鋼包鋼的制刃法。包鋼制刃好處很多,但因其成本較高,對刀匠的技術水準要求相對也高。壹旦在使用中出現刃毀現象,難以修復和回收,並不適合唐代大兵團的武器裝備。而在用百煉鋼包鋼制刃法流行的漢唐及宋代早期是沒有“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說法。至於包鋼制刃技術應用在日本刀上是新刀期以後的事了。下圖為地肌包鋼示意圖:

而與之相對的,日本從神代起經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發展(上古刀-古刀期)大致如下:1)冶鐵。日本的冶鐵技術是從朝鮮半島南部傳入的。朝鮮半島富含鐵礦,其中既有鐵砂礦,也有鐵礦石,在我國迄今尚未發現早於東漢時期利用鐵砂礦冶鐵的實例。利用礦砂冶鐵技術的源流是至今未解決的問題。在我國和朝鮮半島,首先被利用冶鐵的原料是鐵礦石。日本上古刀冶鐵步驟中主要材料鋼為:和鋼及舶載鐵。和鋼的鍛造處於原始低溫野爐(自然通風)時期。由大量私人小規模冶煉來自巖鐵礦和砂鐵礦提煉的銑鐵(生鐵)和鉧鐵,也就是海綿鐵,作成以後需要刀匠將鉧鐵拆分後使用。舶載鐵是通過遣唐使直接采用來自中國和朝鮮的鋼鐵作為材料鋼。其中來自中國的鋼鐵原料,壹般是用炒鋼、灌鋼法煉制的。

2)制刃。制刃工藝指的是鍛造刀條。奈良時代以前的上古刀期的日本刀和漢唐多數刀壹樣為直刀。上古刀的刀形有環頭大刀、頭椎大刀、鈁劍、黑作大刀、蕨手刀等多個類型。下圖為環頭大刀:

蕨手刀:蝦夷人的武器。蝦夷人本是日本的土著,原來來生活在日本關東地區,後被大和朝廷不斷驅逐至本州北方與北海道,曾經與大和民族與連年征戰。蕨手刀的年代正好是唐代左右。而和族以前並沒有彎形制的刀。下圖為蕨手刀:

平安時代(794-1192年)後期,直刀演化成彎曲的太刀形制,也許是吸取了蕨手刀的造型特征。我們再來看下同期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草原遼代(907年-1125年)刀和十世紀出現的日本小烏丸太刀的***性。不難發現,日本刀在鍛造材料連造型,其實都是模仿而不是獨創的。下圖為圖為遼代刀-缺柄箍及刀首-私人收藏:

下圖為被稱為日本刀之祖,背負平源兩家傳奇歷史的“傳天國作禦物小烏丸太刀” 平安時期(10世紀),壹般認為此刀為日本刀形制徹底定型的起點。現由日本宮內廳收藏,由東京國立博物館代為保管。)

日本古墳時代(250-593年)中期,開始形成工匠的分類以及開始有壹些手工藝品;四到五世紀開始大量引進大陸文化。由於秦漢後裔的移民,帶來壹些秦漢的武器形制。金屬刀劍,是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的。日本本來沒有刀劍形制,因此直刃是日刀最早的形制。日本在飛鳥時期(538~710年)便開始了生硬的模仿。壬申之亂(672年)之後隋唐風格凸顯,逸出飛鳥格局;奈良時代(710—794年)模仿有余,創新不足。這兩個時期對於刀的裝具也是大量模仿,形成了譜系。我們所見正倉院收藏的各種仿唐代風格刀(唐樣大刀),也基本符合這個規律,幾乎都是模仿唐風。

這個時代中國刀帶給日本的形制,是環首大刀、唐大刀和遼代刀。大陸草原文化遊牧民族的遼刀及蝦夷蕨手刀形制帶來的影響,導致日本刀外形的由直變彎,這個時期的日本主要是模仿,不大可能去創新。上古刀鍛造采取的是硬軟鋼配合鍛造法。下圖為實物檢測日本刀的制刃方法技術變遷示意圖:

制刃工藝中,將搭配好的鋼材捶打延長成長條形,在日本叫做素延。在鍛造過程中,鋼鐵反復折疊所打造出來的強韌刀身,導致刀身上的紋路看上去就像樹木的紋路壹樣,如同擁有生命壹般。不同的手法造就板目、柾目、杢目等不同種類。美麗的刀身也訴說著此刀出自何人之手。刃紋的紋樣也同樣能顯示出日本刀制作的時代特征及刀工水平高下。3)淬火。淬火是通過高溫滲碳和熱處理,達到鋒刃硬度達標,以及形成刀身弧度的手段。

高溫滲碳:是通過覆土燒刃的,調整燒刃土的碳含量來達到的。熱處理:是通過覆土燒刃和淬火兩道工序結合完成的。在覆土燒刃中,刀身被煆燒至750℃-760℃,完成滲碳後可以進行淬火。淬火時,刃部的土薄,因此降溫快,表面生成壹層非常堅固的“馬登斯晶體”,“馬氏體”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其急冷的緣故被鎖緊在“亞穩”的狀態,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堅硬”的效果;刀背的土厚,因此降溫慢,沒有形成“馬氏體”,顯得有韌性。經過淬火,在刀刃與面的邊界處產生出如同灑上銀沙斑的顆粒狀紋樣被稱作做“沸”,整體上看,這些細小的白點沸形成白霧壹般的線條,被稱作“匂”。沸由燒入決定,金筋等是由材料成分與鍛法決定。上古及古刀的地鐵具有潤澤感,刀面紋明顯,這是鑒賞壹把日本刀品質的重要依據之壹。日本刀鋒的刃紋被稱為“帽子”,是實戰中最常應用的部位,也是刀最鋒利與堅硬的主體部位。就造型與功效的關系而言,大帽子鋒利,小帽子堅硬,各人就其使刀習慣而選用不同帽子。通過觀察帽子的燒造可以看到刀匠的水平高下及刀保存狀態。下圖為沸出來與匂出來、各種形態的帽子:

這裏額外說壹句,日本古刀期的彎刀的制作工藝和直刃日本上古刀的區別。直刀切刃造刀刃多半是勻紋制法,等刀身鍛造結束並經過燒刃後,由於刀身整體的均勻對稱結構,收縮相對也是均衡的,因此基本是直身。彎刀則不同,通過二枚鍛打出刀造型後,造成了刀刃與刀背部分材質不同,刀背的收縮率高,刀刃的收縮率低。淬火後,由於不同的收縮率,帶來了刀身的弧度。

4)收尾。此時日本刀已基本成型,需開始轉入更細致的深加工。包括:鍛冶冶押:調整完成燒入的刀的彎曲度、刀工進行粗略的削制。此時檢查修整細小的瑕疵、使刀體形狀等進入最終狀態。修莖:為安裝刀把而留出的鐵制部分為莖,也可以寫成中心、中子。刀工調整莖的形狀、開壹個或多個安裝木柄時使用的目釘穴。並且刻上鑢目以增加莖與柄木的摩擦力。銘切:日本刀工在最後將自己的名字、住所、制作年月銘刻在莖上。太刀是刀刃朝下方佩帶的,刀匠名刻在表(佩刀時向外壹側為表)側、內側銘刻制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也如世傳武士家族及奉獻給神明的無銘刀的存在。(秦代以後中國刀匠地位不高,刀質量審核也逐步放棄了“物勒工名”的檢查制度,除個別在刀莖中打上作者戳記、序列等,中國刀匠很少留下印記。)

以上步驟完成後,刀工的工作完結。研磨、造鞘、裝飾、及室町以後興起的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屬於刀工的工作範圍。日本上古刀-古刀的基本鍛造方法,整個過程的演變和完善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是壹蹴而就的。日本刀的鍛造工藝源於中國,雖歷經戰亂但由於其統治者的相對穩定和延續性,制刀工藝較為完整的傳承下來。

  • 上一篇:天津有個吊錢兒文化跟今天有關?妳知道嗎?
  • 下一篇:資本主義的傳統主義與理性主義和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這四個該念求解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