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傳統文化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春聯作為壹種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壹直流行到現在。俗稱“門對子”,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壹種文學形式,起源於驅鬼辟邪的“桃符”。
歷史上第壹幅春聯誕生於蜀國,孟昶令: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隨後春節貼春聯的風氣在民間也漸漸流傳了開來。
俗話說:“壹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
人們借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壹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壹年的期盼與厚望。每到臘月三十,中國每家每戶家裏便門庭若市,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春聯貼好後,過年就有了最鮮明、最長久的標誌。
相關內容
春聯的內容也是有講究的:“春滿乾坤福滿門”貼在大門上;“壽同山嶽永”貼在老人門口;“六畜興旺”則是貼在牲口棚上。春聯融合了書法,可裝飾門戶,其大紅紙也顯出了紅紅火火的年味。不僅是在春聯的張貼上有講究,同時,上下聯字數也應壹致,語言生動的同時,語義也不要重復。
春聯在粘貼的時候也有壹些註意事項: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承接關系,貼反了就錯了;從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而尾字是壹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