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賽馬有那些種類

賽馬有那些種類

[編輯本段]

基本介紹

馬是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壹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有於嗎的體重。

[編輯本段]

起源和馴化

[原蹄獸]

原蹄獸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幹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

[始祖馬]

始祖馬

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壹,從黃河下遊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馬]

[編輯本段]

分類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

[編輯本段]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壹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禦。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壹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 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壹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壹。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壹。雲南回族幾乎清壹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裏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壹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淩八陣。”浮雕裏附壹人,仿丘行恭拔箭。

[編輯本段]

種類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壹,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裏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壹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壹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壹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壹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壹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壹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遊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梁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幹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壹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壹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壹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占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鐘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 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裏,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 15公裏。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壹個品種的馬,像明星壹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 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壹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裏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 (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壹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壹些令人激賞的***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采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 (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遊牧民族(Tuareg) 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壹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壹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麽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壹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壹「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壹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麽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麽溫柔親切。壹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致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壹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梁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壹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

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壹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壹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裏,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壹匹千裏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團,帶著壹具用純金制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余公裏,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壹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 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壹只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臺,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壹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壹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麽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 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壹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斯坦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壹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壹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裏。“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 上一篇:請問有誰知道黎巴嫩5月-7月的氣溫是多少度?
  • 下一篇:央視十大優秀紀錄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