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時期的舞蹈的特點是形式簡樸、風格古拙,舞者在表演中直率地抒發真摯感情,主要在民俗節日裏表演。民俗節日活動期間,舞蹈表演場面盛大,節目種類繁多,有不少舞蹈至今仍然保存在民間。
比如,“鼓舞”效爺鼓,打鼓的人統稱為“效爺”,效爺鼓只在盛大的節日裏使用。
“鑼舞”效爺鑼,在軍隊出征或凱旋時用於鼓舞士兵。
羽扇舞為鼓舞和鑼舞伴舞的舞蹈。
令旗舞在節日中高潮時和結束時跳,且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跳。
春伐舞為擬獸舞,表演者戴面具裝扮成老虎或大象,兩只手自始至終抓著腿部蹲跳表演,表演時有規律地模仿老虎和大象的叫聲。
升龍古舞中舞者以群舞的方式跳龍舞、虎舞、錢棍舞、鑼舞、鼓舞等,表演方式眾多,場面巨大,舞者大都技藝高超,娛人悅己。
鼓舞以鼓作為道具,並在鑼、鑔、鈸等打擊樂器的配合下進行,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以獨舞的形式表演,只能由未婚男子穿著女人的衣服而舞。
打虎舞是有故事情節的舞蹈,以前有個村莊,壹天村莊裏竄進壹只猛虎肆意傷害村民,有位無名英雄打死了老虎,後為紀念和歌頌這位英雄而創作了該舞蹈。
法國統治與權王時期的民間舞蹈在這個時期廣為流傳,舞蹈情節和表演技巧都有創新發展,舞蹈藝術水平大為提高。壹般在大型節日中會表演名目眾多的民間舞蹈,例如鼓鑼舞、劃船舞、鼓旗舞、老虎舞、百花舞、龍舞、獅子舞等。民間舞蹈除了在廣場、酒肆、街頭、家庭等地方表演外,這壹時期還出現了在舞臺上表演的民間舞,例如,將京劇裏面的舞蹈部分剝離出來進行表演,著名舞蹈《木偶舞》就是個中翹楚,此舞在節日時表演,由隱藏在後臺的演員用長線或竹竿操縱木偶,使之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及戲份,其內容多以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主,例如牧童吹笛放牛、插秧、釣青蛙、打狐貍、捕鴨、捕魚、光榮祭祖、龍舞、獅舞、鳳凰舞、黎王還劍、孩童戲水、賽船、猛獅爭球、仙女舞、四獸舞(龍獅龜鳳)等。
圖片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