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有壹些利潤,但是是不可能幹掉滴滴,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2018年,大概也是傳統車企布局網約出行市場的元年。從後半年開始,幾乎每月都有車企在網約出行市場做出動作。
此外,平臺化的運作模式下,市場上還有神州、易到、美團、首約、曹操、斑馬、中路等諸多出行選擇。造車新勢力旗下威馬的“GETnGO”,表示將圍繞新能源車輛在全國範圍內布局出行服務。而最宏大的莫過於尚在PPT階段的“華人運通”,它可能要改變的是整個交通出行模式,甚至不限於海陸空。
各家車企看中目前網約車市場的空檔期,期望能瓜分滴滴的份額。從2012年成立到如今,滴滴能成為行業巨頭有資本的加持,也有彼時市場空白的時機。誠然,乘客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投訴流程過於繁瑣甚至投訴無果、司機提成下降、需要拿到網約車駕駛證等問題,滴滴面臨著司機與乘客大量流失的局面。
不過,行業“獨角獸”會這麽輕易倒下嗎?與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app的合作依然保持了客戶粘性。盡管有惡性事件與負面評價,滴滴也在努力地看似“亡羊補牢”地做著努力。在壹定時間內,它的行業地位恐怕無法被撼動。如今車企的“壹窩蜂”下水,已經失去了部分時機。除了從“前車之鑒”中吸取教訓之外,如何有自己的特色和可行的盈利點才是重中之重。
機遇的背後是危機。在運營方式、商業模式的相互碰撞下,壹場洗牌大戰也是悄然進行中。或許起初還可以靠壹波簡單粗暴的補貼占據壹席之地,但隨著紅利期過,僧多肉少之時,這些入局的車企將從何處尋找新的增長點?屆時他們的勝算在哪裏?與其想著要幹倒滴滴,還是多想想如何在行業中存活更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