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壹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壹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 壹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壹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壹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遼金元男子發式
遼金元時契丹男子的髡發 男子的發式,按契丹族習慣,多做髡發。早在壹千多年以前,髡發就已成為某些地區少數民族的常用發式。壹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全部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 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壹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著鬢發,也有將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遼金元男子服飾
金代服飾略有講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系吐骼帶、腳著烏皮鞋。他們的形制(包括樣式、色彩、紋樣),都 有壹些特點。金代服飾有壹重要特征,是多用環境色,即穿著與周圍環境相同顏色的服裝。這與女真族的生活習慣有關,因女真族屬於遊牧民族,以狩獵為生,服裝 顏色與環境接近,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則在上衣上銹以“鶻捕鵝”“雜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動物紋樣,同樣有麻痹;獵物、保護自己的作 用。此圖為金代穿盤領衣的男子(河南金墓出土磚俑)
遼金元 元、金雖然同屬辮發種族,但辮發的樣式並不壹樣。孟珙《蒙韃備錄》述蒙古族男子發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腮 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旁者總小角垂於肩上。”鄭所南《心史》記載尤詳,其曰:韃主剃三搭辮發。“三搭者”,環剃去頂上壹彎頭發,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 兩旁發,挽兩髻,懸加左右肩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四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壹,直拖垂衣背。”綜合各種記載,並參照形象資料,基本上可以了 解這種發式的編制方法:先在頭頂正中交叉剃開兩道直線,然後將腦後壹部分頭發全部剃去,正面壹束或者剃去,或者加工修剪成各種形狀,任其自然覆蓋於額間, 再將左右兩側頭發編成辮子,結環下垂至肩。元代男子的巾帽,公服裝多戴襆頭,襆頭的形制,大致與宋戴長腳襆頭相同,皂隸之間,也有戴朝天襆頭者。士庶所戴 襆頭,壹般多如唐巾,腦後垂二彎頭長腳,呈“八”字之式。平民百姓多喜紮巾,巾的方法,也有許多不同。另外,蒙古族男子,戴壹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 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也有戴大笠帽的。本圖為戴瓦楞帽、剃“三搭頭”的元代男子。
遼代北班服飾
遼代北班服飾 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裝特征,壹般都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紐襻,袍帶於胸前系結,然後下垂至膝。長袍的顏色比較灰 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也比較樸素。貴族階層的長袍,大多比較精致,通體平銹花紋。龍紋是漢族的傳統紋樣,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飾上出 現,反映了兩民族的相互影響。本圖為圓領袍展示圖。
穿圓領袍的契丹族騎士。
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裝特征,壹般都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紐襻,袍帶於胸前系結,然後下垂至膝。長袍的顏色比較 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也比較樸素。貴族階層的長袍,大多比較精致,通體平銹花紋。龍紋是漢族的傳統紋樣,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飾上出 現,反映了兩民族的相互影響。本圖為梳髡發、穿圓領袍的契丹族貴族。
此圖為左衽窄袖袍展示圖。
本圖為梳髡發、穿圓領袍、佩豹皮箭囊的騎士(胡瑰的《卓歇圖》局部)。
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婦女及穿圓領袍的男子(胡瑰的《卓歇圖》局部)。胡瑰是契丹族的著名畫家,擅長表現人民的生活。由於他長期生長在邊塞,熟悉漠 北人民的風土人情,所以他所畫的作品,無論是人物服飾、生活器具,或是鞍馬帳幕等,都能如實地反映現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卓歇”壹詞,是契丹族的 俗語,意思是支起帳幕休息。《卓歇圖》所繪的就是這樣壹種情景,整個畫面是壹幅長卷,***畫了幾十個人物。本圖為此畫卷的最後壹段,是契丹族遊騎獵罷,回營 宴飲的場面,在壹塊氈毯上,並排坐著壹對夫婦,周圍站立著帶弓佩箭的侍臣,並有幾個侍女奴仆持壺托盤,作跪進斟酒狀。前面還有數人奏樂歌舞為之助興。圖中 男子全部髡發,位尊者裹有巾帛。婦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額上紮壹道狹窄的帛巾,僅貴族壹人戴覆杯式圓帽。婦女所穿服裝,都是交領左衽,與史籍記載相符,是 典型的契丹族裝束。
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