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就讓我給大家盤點壹下我們這代人曾見過的農村工具,可惜我們無法傳承,在以後也用不到了,能保留至今的也不多了。
1、籮筐
用竹篾編制的圓形篾制品,中間是空的,主要用於從地裏收糧食回家或用來盛裝所需晾曬的糧食。籮筐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使用,尤其以西南地區為盛。形狀大小也都不壹樣,有的可以用來背,有的可以用手提,有的也能用扁擔來跳,這是農村生活中的必備工具,背東西, 記得小時候我們還坐在裏面讓爸媽背著去山上。如今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只是用的人越來越少了。
2、竹籃
顧名思義,竹籃就是用竹子編成的籃子,叫做竹籃或竹籃子。是多種用途的籃子的總稱。
竹籃的應用相當廣泛,可用來裝菜,洗衣,盛物件。在古裝電視裏面我們是不是經常看見有人用這個竹籃裝著飯菜送去給別人吃,這是比較常見的了,而且也是從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了, 如今竹籃的應用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用途外還可以作為各種產品的外包裝。只不過制作工藝已經不同於手工了,以此替代傳統的紙盒包裝,即環保又時尚 ,產品使用完畢後還可作為家居裝飾物品和收納盒,可以說是包裝的壹次革命。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竹籃作為產品的外包裝以此吸引消費者眼球,效果明顯。
3、簸箕
有兩種物品被稱作簸箕,壹是壹種鏟狀器具,用來搬運稻谷等雜糧。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簸箕種類繁多,用途廣泛。 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簸箕不撒糧食和簸物。掌平利於播出雜物,不留殘渣,好使換。 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壹張簸箕用得愛惜點可以用人老幾輩子,最少也可用十幾年。
4、蓑衣,鬥笠
最早的時候,農村沒有雨傘之類的東西,下雨了怎麽辦,那麽這個蓑衣鬥笠就是必須品了,這個歷史沿革也比較久,鬥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在江南農村壹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鬥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看到村子裏的老人穿著這套裝備上山下地,當時看了覺得非常帥氣,有種世外高人的感覺。自己也親自嘗試的穿了壹下,蓑衣很沈,蓑草有些紮人,戴上鬥笠,有種威風凜凜的氣派,可惜這個東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
5、稻桶
稻桶 是壹種用來脫粒的傳統農具,半個世紀以前,在早稻、晚稻收割時節,總能看到有農民輪流用稻桶甩打稻谷,身居農村孩提時的我也曾經體驗過用稻桶甩打稻谷的農活。在我記憶中,稻桶,呈圓形,齊腰高,桶口略大於底。有的底部裝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檔,稱“稻桶拔”或稱“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裏拖行;如果稻田幹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壹拉,稻桶拖行也較輕松。
由於稻桶體積較大,顯得笨重,要搬運也不易。農民就把稻桶倒扣過來,往桶內斜撐壹條扁擔或木棍、竹棍,這樣稻桶就穩穩當當地扛在人的肩上了。人被罩在桶裏,遠遠看去就像壹只碩大的蘑菇在移動。 到了田頭把稻桶安放停當,裏面放上稻桶梯。
6、扇車
扇車主要用於清除谷物顆粒中的糠秕,由車架、外殼、風扇、餵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餵料鬥,手搖風扇,餵料鬥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谷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谷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與谷物分開。
小時候非常喜歡搖風扇,忽快忽慢,看著谷殼從出風口被吹出,興奮的不得了。那種歡喜是現在這種小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7、木犁
以牛牽引用於翻土,犁鏵、犁壁為鐵制,余皆木制。80年代後,平原多以機耕,山區尚有少量使用。用於農田或旱地的耕作。2000多年以前西漢的農具圖譜,便有的犁的記載。那時中國農民制造的木犁,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高水平。 壹張犁鏵,由犁尖、犁鏡、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組成,再配上壹個橫8形的犁轅,無論是入土角度,還是翻土曲線的牽引點的選擇,完全符合力學原則。 當今,世界各國制造了幾百種機引犁,而它們的主要結構、基本設計,也跳不出西漢木犁的基本原理。
8、竹耙
用竹子做的耙子,前面的耙齒用火烤使之尖部彎曲,冷卻就會固定。過去農村家家種稻谷,大家會挑壹個好天氣,在村子的寬闊地上用竹耙把稻谷攤平,讓稻谷充分曬幹。場面非常龐大,稻谷攤在地上,黃燦燦壹片,十分壯觀。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這些傳統的農用工具已經伴隨著人類走過幾千年,但是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的工具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工具, 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工具,也將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線,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傳統文化的消亡,如今能用這些東西的地方已經不多,壹些少數民族的部落,還依然流傳著, 只是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甚至連它們的名字都叫不出來了。而新壹代的人們更是對這些東西覺得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