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每個人成長於不同的時代環境和教育背景,大家對日常的同壹件事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和私人邏輯。當遇到育兒理念的件事不壹致的時候也就是壹個正常的現象。
要說最大的不同的是,因為它涉及到壹個暫時無法替自己做決定的生命,這個生命對家庭每個人都很重要,所以大家理念的不壹致就容易被放大。而且特別容易上升到成年間的權利之爭,似乎只要關乎孩子就需要有個對錯,有個輸贏才能夠證明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靜下心來想這就是壹件事有著讓彼此不同看法的事罷了,在這個角度上,我們考慮不壹致該如何處理,是不是會多壹些平常心呢?
如果想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家庭成員間育兒道路更加和諧,下面我總結了三個角度:
1、求同存異,做好分工。
無論家庭成員的觀念再不壹致,彼此也會有可取的地方,大家可以坐下來討論每個人的時間和擅長的部分,進行養育分工。比如爸爸每天(每周)下班負責半小時的數學功課輔導,媽媽負責語文英語;奶奶負責飲食後勤、媽媽負責生活習慣引導等等。如果家庭成員如果要同時照顧壹個孩子,這樣的方式是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矛盾。
這裏特別要提醒的是:既然分工已劃好,就不要相互看不管。有句話說妳行妳來,妳好妳上啊!放在育兒教育也是如此,總是有家長抱怨老人帶孩子沒帶好,但我們要想想老人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讓父母沒有後顧之憂在前方工作,單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應該積極的去看待老人的行為。如果我們不能像對方那樣的去付出的時候就請閉上自己的嘴,尊重對方的勞動和付出。
2、避免指責,家庭會議。看了上壹條建議,家長會說那是不是看不慣都不能說了。當然不是,這裏講究的是說話的方式和時機。從心理學角度人的本能反應來看,如果我們壹上來就指責“妳這麽做是不對的,妳應該要怎麽怎麽做。”的時候,被指責壹方會采取本能的反抗、關閉信息接收系統、同時開啟對抗反駁模式,所以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而且當眾指責除了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幫助外更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
可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中把妳的觀點娓娓道來。家庭會議的流程是需要從感恩家庭每個成員的儀式開始起,這樣能幫助後續的流程建立壹個良好的溝通氛圍,也能夠讓大家在平日付出的點滴借此機會做壹個表達。而且,從說話藝術的角度,先肯定對方的付出和好的方面,再把不同的想法和意見表達出來,這樣對方更容易仔細積極的傾聽。
3、不斷學習,潛移默化。這壹步是作為我們家長最為重要的壹點,孩子的養育方式決定了他未來壹生的人格成長,所以我們不能只是憑借自己的固有的觀念,或者完全依賴於上壹輩的生活經驗。作為家長需要不停的學習育兒知識,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生理生活特點,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以達到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焦慮。當我們焦慮少了,對待孩子的方式更理智,孩子的成長也會慢慢順利起來。
作為家庭其他成員,當看到好的效果顯示出來,就容易不自覺的被認同和被說服。比如吃飯方式,如果媽媽采用的是循序漸進,鍛煉孩子自主吃飯為目標的方式引導孩子吃飯,不強迫不硬餵,不追著孩子不停的餵,那孩子到壹定年齡壹定會知道吃飯是自己的事,吃多吃少,自己的肚子會告訴他,在吃這方面的身心也容易健康成長。養育孩子絕不是頭幾年的事,我們不斷學習和改進,當孩子表現出好的壹面的時候,其他人自然會被影響和認同。
以上的幾個角度給大家參考,當我們把時間花在焦慮和改變他人的角度上,不如邁出最容易的第壹步,就是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從自己開始嘗試做出改變。
心理學專業親子講師,陪伴您壹同成長。微信公眾號 ID:qzjs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