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張圖片,妳知道是哪個古鎮嗎?
隨著旅遊產業的大力發展,全國各地的古城小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同時,相似性卻漸漸取代了每個古城小鎮的個性。不分天南地北、不分歷史和文化特色、不分氣候和自然條件,大部分古鎮都是統壹的小橋流水、青石板、紅燈籠,甚至連沿街店鋪賣的東西也差不多,難道所有的古鎮都是同壹個操盤手?當然不是。
為什麽全國的古城小鎮
如同批量生產?
雖然每個古鎮在宣傳中都表示具有不壹樣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但是無論是哪壹種文化,我們實際看到的,從建築風格到商業業態,從旅遊產品到特色小吃,僅僅從照片來看,遊客基本分不出這些個古鎮的差別,全國各地的古鎮都好像是同壹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物。
這要從古鎮的發展歷程說起,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莊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壹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這幅畫讓周莊壹炮而紅,隨後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至。在周莊的示範效應下,江浙壹帶的烏鎮、同裏、西塘等地方相繼走上旅遊興鎮之路。與此同時,西部的麗江大研古鎮因其獨特的民俗文化逐漸為遊客所關註,1997年申遺的成功更使其名聲大噪,並迅速躋身古鎮旅遊開發的前列。在這股古鎮旅遊熱潮的帶動下,我國各地開始大規模地發展古鎮旅遊,而這些古鎮許多都以前期火了起來的江南水鄉為參照物,所以諸多古鎮自然都長得壹樣。
為什麽賣的小吃、紀念品也都是壹樣?這也是源於商業利益的驅動。
古鎮發展初期,沿街商鋪的客群壹部分是面向本地人,另壹部分是面向遊客,而遊客的消費能力往往大於本地人,面向遊客的商鋪盈利能力更強,隨著古鎮知名度的提升,遊客數量急劇增加,越來越多商鋪會轉向為遊客提供服務,本地人顯然無力承擔不斷增長的物價水平,隨後會相繼遷出,而商鋪自然是什麽盈利高就做什麽,這樣就會導致同質化現象加劇,所以遊客不論去哪個古鎮,許多小吃都是壹樣,所以遊客也會感覺到各地古鎮越來越商業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特色。
麗江古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造成麗江原住居民大量外遷、傳統民族文化遭受沖擊,所以前幾年遊客對麗江商業化的質疑不絕於耳。其他眾多古鎮既沒有麗江的知名度,又全然商業化,遊客去了以後自然不斷吐槽,這些古城小鎮口碑也會越來越差,長此以往,自然會逐漸雕敝。
如何拯救
失去遊客的古城古鎮?
對於古鎮旅遊的最初構想中,各地政府也是希望促進當地經濟的綜合增長,提升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事與願違,縱觀全國古城小鎮的發展,持續保持旅遊商業活力的屈指可數,大多數古鎮遊客數量驟減、生意冷清,有的古鎮運營難以為繼最終淪為空城,如何拯救這些日漸沒落的古城古鎮?
首先是商業模式的調整。
在之前的商業模式下,政府為了促進旅遊發展,在前期壹般會給予投資商壹定的政策性扶持資金或者以優惠價格出讓土地,而古鎮動輒投資幾個億,僅靠發展旅遊業顯然無法實現投資平衡,所以諸多古鎮項目的投資商都會附帶地產業務,原本這種地產給旅遊輸血、旅遊帶動地產銷售的模式可謂兩全其美,但是實際落地中,投資商為了快速收回成本,都會將重心放到地產業務,而忽略了旅遊,導致運營管理壹盤散沙。
以郯國古城為例,開業之初設定門票60元,部分遊客對於價格望而卻步,為了吸引遊客又開啟免門票活動,隨後在收費和免費之間搖擺不定,此外,據山東電視臺報道,郯國古城景區對景區對商戶坐地起價,原本景區和商戶最早簽訂了壹份聯營合同,合同規定對入駐商鋪采取抽成方式聯營。後期單方面撕毀合作協議,景區不僅提高了抽成比例,還要額外增加物業費,否則就不讓入駐景區,由此可見運營的混亂。
其實在古鎮的開發運營中,需要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資本投入、民間力量參與的模式,融合多方力量,實現***生、***融、***建、***享。
其次是文化的挖掘與創新。
遊客選擇去古城遊玩,還是希望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體驗淳樸的民風,如果沿街都是外來的商戶,全國統壹的小吃,自然也看不到當地的文化所在、特色所在。
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內涵豐富,古鎮可以從當地非遺入手,挖掘當地的民俗特色、文化特色,可以將這些特色結合結合互動投影、VR/AR、全息等高科技手段,從天空、陸地、水上不同空間維度切入,構建沈浸式、情境化的旅遊場景。
最後是業態布局的調整。
各地古鎮小城自然也意識到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弊端,如何改變千城壹面的現狀?可以導入文化新業態,大力發展文創、非遺傳習、民俗體驗、夜間經濟等業態,以麗江為例,2019,麗江開始對古城核心區的業態進行市場目錄清單式管理。網吧、電子玩具、現代建築材料等16類項目被禁止市場準入;酒吧行業被歸入限制類。在控制過度商業化的同時,文化傳承人、手工藝人開館授藝等弘揚、展示特色傳統文化的店鋪則被列入鼓勵類,不僅審批壹路綠燈,還可以申請公房房租減免、項目補貼等壹系列優惠政策。通過政策的實施來避免古城過度商業化。
總而言之,古鎮旅遊想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要構建屬於自己的特色,與時俱進地創新,這些才是古鎮發展真正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