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轉變,而且發生於二戰後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歷史推進到“電子信息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法,將為二等國家,大大改變了世界格局,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舞臺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極格局.
雅爾塔體系是怎樣形成的?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次坦會議上確定的.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什麽?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兩極格局基礎上的,美蘇憑借其軍事、經濟勢力在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美國在二戰後其軍事經濟實力膨脹,意欲領導整個世界;而蘇聯的軍事力量也由於戰爭的到壯大,也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於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國家利益的沖突兩大國由戰時的盟友變為戰後的對手,其對峙經歷了“冷戰”和“爭霸”兩個階段.
二戰後,遏制***產主義的叫嚷喧囂起來,美國充當了國際憲兵的角色,對蘇聯推行除戰爭以外的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在輿論上的表現是丘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它是冷戰的信號;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杜魯門主義,它是冷戰的宣言書、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標誌;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大規模運用.冷戰政策在軍事政治上的表現是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是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標誌.
六十年代,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七十年代,歐***體和日本經濟崛起,要求在經濟政治上獨立自主、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於是,資本主義陣營分裂,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終為美蘇爭霸所取代 .
美蘇爭霸歷經三個階段:第壹階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第二階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蘇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蘇聯進攻阿富汗、尼克松調整對外政策;第三階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蘇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雅爾塔體系風雲變幻四、五十年,美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隨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歐各國,他們要求獨立發展本國經濟,推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同時東歐國家也在反對蘇聯的控制,並積極謀求同西方發展關系,兩極格局的前景有會如何?
70年代,美歐日經濟三足鼎立,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動搖;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俄羅斯經濟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異軍突起,這都成為多極化的壹極,兩極格局演變為世界多極化趨勢.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同前三次世界格局的演變有其不同之處:壹、沒有新的世界大戰;二、不是將戰勝國的意誌強加給戰敗國;三、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將是壹個緩慢的演進過程.
雅爾塔體系
背景(條件):是二戰後世界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國衰弱,德日意為戰敗國;蘇聯壯大了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世界上惟壹的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概念:是二戰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
實質:美蘇的兩分天下,打上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內容:具體內容主要是在雅爾塔會議上確立,也包括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確立的內容.內容主要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演化:二戰到50年代中期:表現為兩大陣營的對抗(北約與華約的形成是這種對抗的表現形式之壹);50年代後期起開始:表現為美蘇爭霸,直到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這段時期世界兩極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沖擊這種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歐、第三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特點:(1)以冷戰為主的對抗形式.
(2)對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
(3)美蘇作為雙方的盟主在鬥爭中起了主導作用.
(4)這壹格局的較量,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壹極取得絕對優勢而告終.
評價:雅爾塔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同反對法西斯國家勝利的產物,積極作用
(1) 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願意合作,是可以和平***處的.
(2) 使世界順利地實現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從而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
(3) 促進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勝利.
(4) 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創造了條件.
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均勢的基礎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國經過長期的相互妥協的產物.消極作用:
(1) 體現大國強權政治.
(2) 重劃國界、分裂國家,造成人口大遷移.
(3) 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國際關系和經濟秩序,給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造成軍事上的兩極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成為戰後國際緊張局勢和大戰危險的根源.
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壹個新時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相同點:
(1) 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
(2) 都通過壹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瓜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3) 都是大國意誌的體現,其內容體現了大戰前後各大國力量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4)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
不同點: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誌;而雅爾塔體系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誌.
(2)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後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
(3)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後者則超出了歐洲的範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
(4) 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的崛起而破產;而後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後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