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只是廣西桂林的壹個縣,但卻因為靈渠有了不同的風景。
遠在新石器時代,興安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記載,興安縣境屬楚國的疆土,秦屬零陵縣地。
興安地處中原漢文化和嶺南百越文化的交匯之處,也正是如此,興安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同時,興安也是湘江、漓江二水的發源地,優質的水源和復雜的地貌孕育了兩岸的生靈,塑造了綺麗的風光。
(攝於1930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於興安建造靈渠,當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卻也因為靈渠成就千秋萬業。
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條水系,構建起來整個華東華南地區的水運網絡和經濟。
當時,不管是旅遊的,或者是路過的,被貶的仕官文人,都被興安的美景所傾倒,為其美景作詩無數。
如今的靈渠已然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長約壹公裏的街市便是古鎮水街。
過去,這裏是興安古城商賈雲集之地,茶樓酒肆、笙歌彈唱,水街是繁華的中心。
到了夜晚,燈火影映著靈渠,頗有“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的意境。
如果說,靈渠守護著興安,那水街上的古橋,便是靈渠的守護者。
水街有10座古橋,有娘娘橋、萬裏橋、馬嘶橋、接龍橋等。其中接龍橋,是目前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之壹。
據說此橋凝聚了當年足智多謀的懷丙和尚的智慧,改古法,將橋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橋東修有九級石臺階上橋,而橋西不留石階。
在早上的霧氣朦朧中看橋,這橋就象壹只龍身隱沒於身後的三臺嶺中,張開大口將上顎輕搭在渠東岸的龍頭,悠然地任人撫摸。
水街的迷人之處,不只在這些刻滿歷史痕跡的石橋之上,還在於古香古色的水街民居。
經過千年的洗禮,水街早就不是當時的模樣了,現在所看到的水街,是根據原本的殘垣做了修繕。
修繕的材料也是“老古董”,政府四處收購興安居民們拆下的老窗框、老門框、各式的浮雕和頂梁柱,並將其裝到水街兩岸的建築裏。
青灰的石板路,古樸的木雕花門窗,都在復刻水街獨壹無二的風姿。
這裏被稱為“桂北老家”,古村落與銀杏林交相輝映。
在興安的漠川鄉,銀杏落葉的日子,整個村落變成“金色海洋”。
漠川鄉的南部,張家崎村有著5000多棵銀杏樹,樹齡過百歲的至少有200多棵。宅住的屋外飄落滿地璀璨的明黃,錦繡如畫。
“滿城盡帶黃金甲”也不過如此吧!
壹片片金黃,鋪滿整個村落,滿目的金黃,仿佛身處秘境,寫意畫卷,韻味悠長。
漠川鄉榜上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代第壹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壹遊,並在《徐霞客遊記》中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如今的榜上村,也沒有被“現代化”。小青瓦,坡屋面,馬頭墻,木花格窗,青石墻裙……這些桂北古民居的風格,散發出原始的芳香。
在榜上村裏,有棵大樟樹,相傳已有1800年樹齡,其高四、五丈,主幹要10余人才能合抱。
千百年來,榜上村在大樟樹的庇蔭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才輩出,戶戶安康。
華南第壹峰貓兒山,也是“山海經第壹山”,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美,峨嵋之秀” 。
因為整座山酷似壹直蹲伏的巨貓,有頭有身,靈耳畢現,栩栩如生,所以被人叫做貓兒山。
貓兒山作為武夷山脈的壹部分,同時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
山上植物資源豐富,屬國家保護樹種的有水杉、紅豆杉、長葉槐、烏幹櫪、紅茶樹等十余種(最珍稀的當數幾十棵紅茶樹)。
豐富的植物群落造就這裏古跡蒼蒼、丹崖紅艷、古木披蔭、藤蘿纏繞的自然景觀。
貓兒山峰頂為壹花崗巖巨石,海拔2141.5米,為廣西第壹高峰。
登臨峰頂,極目群山騰浪,俯瞰山下,或青羅嫵媚,或雲海翻騰,令人心曠神怡,豪氣頓生。
在整個湖光山色的風景畫中,貓兒山是佇立在此,美不勝收,吸引了眾多攝影師跋山涉水而來,只為尋找自己的“繆斯”。
越城嶺和都龐嶺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風速大,風從山脈出口流出時速度又降低,從而形成狹管效應,很適合開發風電。
於是南方最大的高山風電場坐落在興安。
這裏起初就是風力發電的地方,但這裏鐘靈毓秀,風景獨美,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
環顧四周,群山懷抱,山脈連綿而逶迤,峰巒四起而巍峨。蔣家嶺、石峰山盡在腳下,百頭嶺、犀牛嶺映入眼簾。
還有山頂上聳立的風車,純潔,白皙,風車迎風轉動著像是壹個個白色的漩渦,和山頂的風景組成壹幅奇妙的畫卷。
乳洞巖,古人贊譽為“勝絕南州”,“湘南第壹洞”。
清代興安著名文人彭榕將其列入興安八景之“乳洞餐霞”。
有詩贊道:
巉巖三洞乳晶瑩,隱隱霞光映上清。
到此飄然塵濁凈,無須雲母壹身輕。
乳洞巖中的詩句從唐代狀元、丞相到清朝最後壹位舉人,無數文人雅士在此執筆作詩。
乳洞巖分為上中下洞,其中上洞鐘乳奇秀,瑰麗多姿,閃閃發光。
每塊乳石,似披上了彩色紗巾,因而此洞名為“飛霞”。
但凡是文人聚會的地方,都會有壹座寺廟。乳洞巖旁,就有壹座已屹立千年的飛霞寺。
飛霞寺已經難以考究建立於何年,據傳是唐宋年間,正當乳洞巖文人騷客往來最多的時候,就已經落成。
每逢農歷初壹十五,或者趕考之前,書生們都會在洞門口燒上幾柱香,拜上三拜,祈求金榜題名。
廣西桂林興安縣地處“湘桂走廊”要沖,也是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的主戰場。
擁有湘江戰役紀念公園、界首紅軍堂、紅軍街、華江紅軍標語樓等27處紅軍長征遺址遺存。
湘江戰役紀念碑,由大型群雕、主碑、紀念館組成,是全國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旅遊觀光區。
湘江之戰是長征中最壯烈、最關鍵的壹仗,英勇的革命先輩們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鬥,留下了歷史的悲歌。
走進氣勢雄偉的烈士碑園,仿佛能看到湘江戰役中,前赴後繼的展示,那場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壹幅幅歷史畫面。
在這裏興安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錦繡的風景,歷史的宏偉,民族的文化,也有饞人的美食。
興安的居民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
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冬筍炒臘肉,佐餐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姜,光聽著就讓人垂涎三尺了。
飯後,去自家的後院摘點水果,甜滋滋的,舒服極了!
要說興安的果,最出名的莫過於葡萄和砂糖桔了,這兩種果可都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興安引種了巨峰葡萄品種,憑借著優質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
興安的葡萄,顆顆似寶石、似璞玉,個頭適中,醇甜可口。撚起晶瑩剔透的壹顆,輕咬皮衣,整顆的果肉順著舌尖滑落入喉,那水嫩嫩的,清甜爽口。
而興安富硒土壤多,也是種植南豐蜜桔的理想沃土。
從1970年起,自浙江黃巖引入試種後,經歷了從農戶自發種植到政府引導,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發展。
興安蜜桔果實大小均勻,單果重25—40克,果形扁圓,皮薄。
橙黃色有光澤,油泡小而密,平生或微凹,果肉汁多化渣,風味濃,酸甜可口,香氣醇厚。
如今的興安蜜桔已經能“獨當壹面”了,成為了村民們脫貧的好幫手。
興安縣所產的南豐蜜桔,色澤鮮艷、皮薄核少、清甜多汁,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硒等微量元素,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興安蜜桔產業正朝著綠色、優質、品牌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作為興安縣特色農業產業的亮眼名片。
桂北的興安,像盲盒寶藏壹樣,風景如繡,書卷風雅,歷史如歌,紅色地標。還有美食美酒,拐角處皆有故事的桂北,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