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靖西轄8個鎮、16個鄉:新靖鎮、化峒鎮、湖潤鎮、嶽圩鎮、龍臨鎮、渠洋鎮、安德鎮、龍邦鎮、壬莊鄉、同德鄉、安寧鄉、地州鄉、祿峒鄉、榮勞鄉、南坡鄉、吞盤鄉、三合鄉、果樂鄉、新圩鄉、大甲鄉、武平鄉、大道鄉、岜蒙鄉、魁圩鄉。縣政府駐新靖鎮。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靖西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榮勞鄉,整建制並入祿峒鄉,祿峒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並入安德鎮,安德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新圩鄉、大甲鄉,設立新甲鄉,原新圩鄉、大甲鄉的轄區為新甲鄉的行政區域,新甲鄉政府駐原大甲鄉大甲街;撤銷岜蒙鄉,整建制並入渠洋鎮,渠洋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道鄉,原大道鄉大道街和弄貼村劃歸渠洋鎮管轄;原大道鄉馬亮、金色、華表、仙奉、萬隆、淩愛6個村劃歸武平鄉管轄。 靖西市位於中國南疆邊陲,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邊境,百色市南部,地處東經105°56′~106°48′,北緯22°51′~23°34′。北回歸線橫穿西北隅,境內大部在北回歸線以南。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和國交界,西與那坡縣毗鄰,北與百色市和雲南省富寧縣相連,東與天等縣、大新縣接壤,東北緊靠德保縣,是禦侮衛國之邊關。東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公路裏程268公裏;北距百色市公路裏程181公裏。
靖西市境內地域西寬東狹,東西最大橫距99公裏,南北最大縱距75公裏,面積3322平方公裏,折合499.65萬畝,占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1.41%。 靖西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略呈階梯形態,西北部海拔706米~1040米,中部700米~850米,東南部中部250米~650米。整個地勢為壹石灰巖高原,境內除東部古龍出露壹片花崗巖及南部有零星輝綠巖和少部分地區散布有些頁巖、砂巖外,大部分都是由石灰巖組成的峰林、峰叢山地,石山與石山之間有許多較平坦廣闊的溶蝕盆地和槽形谷地。西部為低中山峰叢凹地,其中有小片的溶蝕坡立谷,東南部為低山峰屏坡立谷及峰叢槽谷。
靖西市境內不形成山脈,大部分是巖溶峰叢,孤峰和體積不大的非巖溶土山。峰林、峰叢發育優美,孤峰挺拔林立,奇峰異洞廣布,峰叢相聯如屏,多呈塊狀或條帶狀山體。境內有高山5座,西部有牛松坡、嚇孟山,北部有平橋山,東部有古龍山,南部有排發山,中部有五嶺。
靖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樹種繁多。百余年來由於歷代的亂采濫伐和山林火災,原始森林遭受嚴重破壞。至民國22年(1933年)靖西林地面積約計56578畝。1963年靖西森林覆蓋率只有5.13%。據1974年對林業自然資源調查,縣境東南部森林覆蓋率較高,中部、北部森林覆蓋率低,質量差,生態系統脆弱,原始森林小片零星分布。
消耗量大於生長量據調查,靖西平均每年消耗量8.82萬立方米,而最高年生產量只有3.28萬立方米,年木材消耗量大於生產量5.54萬立方米,由於砍多於長,毀多於造,森林不斷演變成荒山草坡。 明永樂十年(1412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岑氏土司統治300余年間,教育事業發展較為緩慢。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歸流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設書院,本邑方有貢生、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曾慕宋、曾彥先後到日本留學,1931年廢科舉,提倡科學文化,學習西方,先後又有鄧鴻紹等9人考選到日本留學,黃顯璣等4人入廣東優級師範。還有考入龍州師範8人,龍州政法學堂8人,龍州測繪學堂2人,龍州講武堂數十人。
民國時期,各級各類學校逐漸興起。民國元年(1912年)靖西已成立兩等小學1所,初等小學校30余所。民國三年(1914年),縣中學成立。民國27年(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省外壹批知名學者流入靖西任中學教師。至民國36年(1947年)教育事業已有較大發展,靖西有幼稚園1所,入學幼兒60余人;有國民基礎村小學校426所,學生16986人,中心國民基礎鄉鎮小學校41所,學生4158人;普通中學2所,學生856人;靖西受初等教育37585人,占總人口15%;受中等教育1290人,占總人口0.52%;受高等教育78人,占總人口0.013%。
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0年初,靖西縣人民政府接管教育後,對各級各類學校有計劃地布局設點。至1957年,小學、中學教學質量有顯著提高。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部分中小學教師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9月至1959年1月全民大辦鋼鐵運動,中小學師生停課3個月到鋼鐵工地勞動;1959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給教育事業帶來壹定的損失。至1965年,靖西小學校已發展到1032所,學生58689人;中學6所,學生2306人;衛生學校、師範學校也先後建立。
1977年秋恢復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恢復“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學內容。1978年12月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500余名在“文化大革命”及歷次政治運動中蒙受冤假錯案的中小學教師得到平反昭雪。1977年至1990年,教育工作走上正規,各級各類學校數量逐年增加。全市為高壹級學校輸送合格的大學新生691名,中專新生2274名,百色高中新生381名。1990年靖西有幼兒班168班,其中小學附設學前班102班,在園幼兒7910人,教職工123人,在園幼兒數為1954年的149倍;有村級小學校288所,1144個教學點,在校學生79654人,教職工3202人不包括969名代課教師,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4%,在校學生數為1950年的6.13倍;有中學校32所,在校學生16830人,教職工1078人,在校學生數為1950年的18.6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靖西總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1157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2376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7073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80748人。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由13人上升到21人,增長61.54%;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由474人下降到436人,下降8.02%;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由1055人上升到1298人,增長23.03%;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由3983人上升到5150人,增長29.3%。1985年經地區檢查驗收為基本無文盲縣。
2014年,靖西***有小學校254所,其中城區6所。 2015年。靖西有26所中學;3所高中,其中靖西中學為高級中學,靖西二中為完全中學,靖西縣民族高中是壹所新建的高中學校。 明朝時岑氏土司世代相傳岑家武術,教練士兵。清代時城鄉各地舞龍、舞獅等流傳至今。原為靖西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投繡球活動,至今演變為群眾喜愛的壹種體育項目,盛行於城鄉各地,靖西因此被譽為繡球之鄉。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現代體育項目,民國15年至20年(1926年至1931年)先後從南寧等地傳入靖西,縣人李質在上海讀大學時。曾獲大學生運動會網球冠軍。球類活動絕大多數先在學校開展活動,然後通過學校傳到城鄉民間。
解放前,無體育機構,日常體育工作由縣政府教育科兼管,遇召開運動會則組織臨時領導機構辦理。解放後1952年至1958年,體育工作由縣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1959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由縣人委領導兼體委主任,配專職幹部1人,體委會與文教局合處辦公,單獨預算經費。
1966年至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動亂,各項體育活動均處於低落狀態。1980年以後,縣體委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工作,投繡球、舞龍、舞獅、搶花炮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均得到進壹步發展,活躍於城鄉各地。學校體育項目多種多樣,以現代體育項目為主。 通靈大峽谷
通靈大峽谷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靖西市,是壹個長方形全封閉式的峽谷,長約1000米、寬200多米。峽谷中有壹個高100米、寬60米的寬敞的溶洞,洞壁及洞頂布滿各種造型奇異的鐘乳石。整個大峽谷由念八峽、通靈峽、古勞峽、新靈峽、新橋峽***五個峽谷組成。 古龍山大峽谷
古龍山大峽谷位於廣西靖西市境內,古勞峽、新靈峽、新橋峽三個峽谷組成的。峽與峽之間的河流及三個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峽三洞連通的大峽谷群。整個峽谷長6.8公裏。由峽谷、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峰叢絕壁、溪流奇石構成,有“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之美譽。 舊州山水
舊州古名那簽、順安峒、歸順土州,位於靖西市城南9公裏,舊州--原為歸順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順治六年公元1650年,為抵禦外敵侵攏,州治北遷計峒今靖西市區興建州城,原歸順州址改為舊州。主要景點有繡球街、文昌閣、張天宗墓、紫壁樵歌、土司墓群等。 渠洋湖
渠洋湖是壹個大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水庫。庫區總容量9228平方米,水質優良,有大小島嶼十多個,沿岸有海拔壹千多米的岜行山,以及掩映在綠樹翠竹當中的幾百個壯族幹欄式村寨。 鵝泉
鵝泉,與雲南大理蝴蝶泉、廣西桂平西山乳泉並稱為中國西南三大名泉。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德天瀑布的源頭,位於廣西靖西市區南約5公裏的小鵝山麓。因鵝山像壹只鵝躺在泉水之上,故名。
古橋,建於清朝年間,橋長約60米,寬1.5米,全為石灰料石組成,是由15個涵洞的石拱橋組成,鵝泉古橋為靖西市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橋。 三疊嶺瀑布
三疊嶺瀑布位於靖西市湖潤鎮新靈村,西北距市區30公裏,因地處三疊嶺而得名。瀑布落差100米,寬3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