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社會中,大家普遍認為,“風險”是根據階層來分配的,有錢人可以搬到遠離工業生產的豪宅區,而工人與漁民則留在深受汙染的廠區和碼頭周圍,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享受純天然的進口奶粉,而藍領子弟對廉價奶粉所含的不安全成分提心吊膽。
但是,以如今的現實情況來看,“風險”卻在逐步超脫於這種傳統的預期。現代社會分明有很大壹部分風險是明顯跨越階層壁壘的,例如大氣汙染、全球變暖、以及無論是繳納四五千還是四五萬的學費,孩子在學校吃到的食物壹樣可能是已經黴變的食材做成的。“風險”的非階層性無疑是給了信奉“財富是萬能的”的現代社會壹記狠狠的耳光,並且以無法想象的方式實現了壹種另類的平等。可是,只要招投標的過程是不透明的,只要對承包商的甄選和監督沒有家長的參與,只要決策管理層是不與學生在同壹個食堂進餐的,那麽,學校食堂總會令人擔憂,而這完全無關於學費的多少。
而近期,學校食堂的突然崩盤只是眾多第三方監督機構缺乏對決策者制約缺位的制度文化中的壹小部分。“壹分錢壹分貨”的個體避險方案在社會大環境面前不堪壹擊,在風險無限擴散的時候,無論階層,無論支付能力,任何人都是無處可逃的。人們總是試圖用相對可控的個人努力,來應對極不可控的社會風險,憂心食品安全,就賺更多的錢購買有機食品,憂心養老治病,就賺更多的錢購買商業保險,許許多多的國人將自身的焦慮與恐慌的化解,通通轉移到個人奮鬥這壹條路上來,看似進取,實則退縮。這也決不是壹個正常的社會群體應該有的心態與氛圍。當五星級酒店的杯子是用擦馬桶的抹布擦拭時,當高價幼兒園的老師虐待兒童時,當私立學校使用黴變食材時,所有人就應該意識到有些風險是全局性的,自救已不能實現,而超越階層範疇的社會合力才是解決其的根本方法,關註、發聲、行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實現參與以最終達到問題的有效解決。
社會不是這麽簡單的系統,想要脫離社會公***問題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只有公***環境好了,個體才有機會變好,公***環境不好,個體問題永遠只能治標不治本。總之,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