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對中國戲曲的評價

對中國戲曲的評價

在當代中國劇場舞臺上對演出劇目的稱謂,相對比較紊亂,有稱戲曲、戲劇、曲藝、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相聲劇,更有先鋒戲劇、荒誕戲劇、實驗戲劇、沈浸式戲劇等等,不光專業人士有不少都感到會雲裏霧裏,觀眾那就更是霧裏雲裏。在如此多稱謂的背後,凸顯的不是舞臺真正的繁榮和體量,而是譬如對壹個人多種稱呼的惡意美化,其背後的實情是整個行業在蕭條迷茫下的作秀。

戲曲按照王國維的定義就是用歌舞演故事。這是個偽命題:美國音樂劇,也是用歌舞演故事,但有誰會同意說那就是戲曲?鑒於當時的局限性,什麽定義在經歷壹定的時間後,都會顯現出定義的虛弱貧乏。

最早使用“戲曲”壹詞的是南宋的劉塤,由於南戲演出的院本至今找不到片言只語,不能確定其中有沒有念白;然而元雜劇僅僅從關漢卿《竇娥冤》劇本中就能看得出戲曲還是有念白的,然而即便戲曲定義就是用歌舞白演故事——也還是不夠準確;因為相聲表演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其中學也有舞蹈(手舞足蹈)的成份,在演出中也就是有歌舞白, 然而相聲也絕對不是戲曲。

那戲曲究竟怎麽定義才是較為準確呢?可以說戲曲是用五功五法表現故事。五功是唱念做打翻。傳統說法的五法,是手眼身法步;將“法”改為“頭”才是準確的;其實手眼身頭步都蘊含在五功的 做中。五功是形而下謂之器微觀的壹面,五法才是形而上謂之道的宏觀的壹面,正確的五法應該是道、佛、儒、王、活,通俗壹點就是道法、佛法、儒法、王法、活法。壹直認定戲曲的五法是手眼身法步,然而五法中的第四個也是法,這樣的講法很滑稽,顯而易見這個理論的概括比較幼稚。

戲曲表演的特點,大家都比較認同的是三個化:程式化、虛擬化、節奏化。這些話都沒錯,但是就和說白糖的特點是顆粒狀、甜咪咪、白白的壹樣還停留在直觀淺顯的層次。凡是喜歡戲曲的人都會總結出和以上三個化相似的幾個特點。

深入解剖壹下:戲曲的特點是表演技能有五功,社會實踐是五法。舞臺與四周空間講 道法;壹陰壹陽,在表演區為陰(扮演的都是陰間之人)、出表演區為陽;劇目的靈魂浸透著佛法,推崇因果福報、普度眾生、修得圓滿;劇目的倫理架構高舉儒法,遵從三綱五常、宗法禮教、德行仁義;梨園戲班的社會行為遵循王法,不違法亂紀、汙蔑政權、取笑帝王;戲班藝人必須深信活法,講究技高壹籌、互助低調、玩味觀眾。

  • 上一篇:音樂文案
  • 下一篇:馬來西亞十大必買零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