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壹家不錯的街頭小食店,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黃大仙區新蒲崗康強街32-34號康強洋樓地下16A鋪。
香港街頭小吃街有很多,最早期的“為食街”位處中環士丹利街與嘉鹹街交界,街內有多個售賣早、午、晚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湯)的熟食小販,後因為1997年香港發生金融風暴,店鋪租金大幅下降,令小販得以負擔鋪租,遂開始在店鋪經營,而且越來越受歡迎;
店鋪越開越多,而且多會集中於壹處經營,如旺角的花園街、油麻地的廟街等都有大量的街頭小吃出售。比如旺角的花園街、油麻地的廟街等都有大量的街頭小吃出售。
擴展資料:
壹、香港街頭小吃:
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源遠流長,從19世紀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它們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所需而出現的,至於街邊小吃攤檔則在1950至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
售賣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檔遂開始進入店鋪內維持經營,雖然不再在路邊“推車仔”,但所出售的食物仍是街頭所售的小吃,因此極受歡迎。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丸、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須、燒賣、煎釀三寶等等都屬此類,它們大多以紙袋或發泡膠盒盛載,而以竹簽或膠匙食用,即買即食,沒有任串燒、何餐桌等設備。據《蘋果日報》於2002年8月8日的壹篇報道所示,香港人每天便吃掉55噸,約375萬粒的魚丸,數量驚人,足見香港人對街頭小吃的熱愛。
從香港街頭小吃的特色與發展,可見香港人獨有的香港飲食文化特色。香港人除了平日生活節奏快捷、工作速度快以外,在飲食方面亦可顯出港人講求快速的心態,不但吃的要快速,連制作食物的也要快速,才能在社會生存,街頭小吃恰好顯示出這個特點。
二、歷史發展:
街頭小吃在最初也是在街邊檔口先出現。街邊檔口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早於1880年代已有街邊檔口的出現,它們日以繼夜做生意,而當時亦已有大牌檔的出現,大牌檔亦是在街頭擺賣的,是領有政府牌照而擁有比小販更大面積的擺賣地方,與小販有相似的地方。
其後更開始有“為食街”的出現,所謂“為食街”是指壹些熟食小販集中在壹處地方售賣食物予低下層市民,而最早期的“為食街”位處中環士丹利街與嘉鹹街交界。
街內有多個售賣早、午、晚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湯)的熟食小販,50、60年代開始出現了大量小銷售賣街頭小吃,至1970年代開始,政府為整頓市容,重新規劃城市,開始抑止街邊攤檔阻街情況;至1997年回歸後,政府因為路邊擺賣食物衍生衛生問題而大力打擊這些無牌小販,令街邊小販的數目驟然回落,至近年,小販數目已大不如前,但街頭小吃已不再只限於“街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