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已開始養馬。
由於馬在戰爭、交通、儀禮及耕墾拽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稱為“六畜”之首。
歷代 *** 因戰備需要,多大量養馬,並設官管理。
民間也養馬以供耕駕。
至漢、唐時期,養馬業臻於極盛。
北方和西北的遊牧民族尤以養馬發達、牧草肥美、精於騎術著稱。
中唐以後,土地兼並劇烈、人口大量增加、牧地相對縮小,加以統治者實行禁養等原因,致使官民養馬均趨於衰落,清代以後尤為明顯。
傳統牧場也因過牧、濫墾及沙化而大為縮減,草原養馬業已無復往日的繁榮。
中國馬種的起源和演進
蒲氏野馬曾被認為(Equusprzewalskii)中國北方馬種的祖先。
經過3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和調查研究,證明中國家馬的祖先是野生馬種E.caballus,其前壹代為三門馬(E.samenensis),它們都曾生存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
中國南方馬種則起源於雲南馬(E.yunanensis),它們的化石分布在以四川、雲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屬龍山文化的山東歷城城子崖、河南湯陰白營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馬骨。
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早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馬下臼齒,經碳素斷代並校正,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鑒定與現代馬無異。
又據《周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時“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說明當時馬已被馴化和用於使役。
中國古代馬體壹般比現代馬種為高,歷代曾出現過許多所謂“千裏馬”。
春秋時衛國有六周尺(合今138厘米)以上母馬(騋牝)3000匹。
漢景帝時禁止高五尺九寸(合今135.7厘米)以上的壯年馬出關,此高度正與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馬俑相等。
宋代買馬標準高合今130.2~145.7厘米。
明代以來,由於戰爭的耗損和養馬業的衰落,除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尚保存部分善種外,中國馬種呈現退化趨勢。
古代養馬地區的分布
中國古代主要養馬區與近代基本壹致,但傳統農區因社會經濟條件與生態環境的變化,近數百年來馬匹顯著減少。
西北產馬區
這壹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
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
陜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
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
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布在這壹地區。
唐代安史之亂後,隴右陷於吐蕃,畜牧仍然發達。
宋、明兩代行茶馬制度,每年從西北地區向內地輸入馬匹數以萬計,其中也包括了唐馬遺種。
明代在陜、甘二省屯墾繁殖軍馬,又建養馬場,直至河西走廊遠處。
清乾隆年間,設馬場於西寧至嘉峪關外,伊犁、巴裏坤兩地馬場規模尤大,還牧養由內蒙古和玉門運去的種馬。
塞北產馬區
長城以北廣大的草原是蒙古馬種的古老產地。
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在此相繼興起,擁有龐大馬群。
通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壹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
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壹帶。
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並聽任民間在邊塞自由販馬。
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養馬地。
元代統治期間牧馬地從西伯利亞東南部,經察哈爾至黃河下遊,***劃分為12個大牧區。
清代在察哈爾全境組織蒙族發展養馬,全國軍馬大多取給於此。
西南產馬區
西南包括 *** 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裏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
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置馬苑。
到宋代,西南馬匹資源更受到重視。
北宋到明末的茶馬貿易,蜀馬和以大理馬為代表的滇、黔馬是主要對象。
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
據《桂海虞衡誌?獸誌》記載,南方所產“果下馬”,高不逾三尺,以廣東德慶所產最佳。
關東產馬區
東北地區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產馬地。
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
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
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
遼國養馬達百余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達47萬匹。
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松花江至黑龍江壹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
清代早期也在東北設立馬場,但養馬業顯著衰退。
後因大量移民關外墾殖,迫切需要畜力,養馬業又有發展,東北三省成為近百年來全國馬數最多的地區。
中原產馬區
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
春秋、戰國時期養馬成風,後曾壹度衰落。
草原民族南遷,又使中原畜牧復盛。
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馬種,使原有馬種逐漸消失。
山西雁門關為塞北馬種入口地,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
北宋牧監主要分布中原地區,全盛時多達14處。
但有些牧監已和種植業發生矛盾,經營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趨勢;但從遼、金、元各代在侵入這壹地區後長期征掠馬匹數量之多看來,民間養馬仍很可觀。
北宋王安石的保馬法,明代的官馬民牧,主要都在這裏推行。
直到清代禁止民間養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養馬業才壹蹶不振。
東南產馬區
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
如春秋末期長江下遊的吳國因戰車需要,馬匹壹度發展很快。
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養馬場。
明初在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興辦牧監達14處,在中國南方歷史上是空前的。
馬匹用途的變化
養馬最初是為了食肉。
殷代曾用馬作祭品。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巡時,青海壹帶部落曾獻“食馬”。
後因馬在軍事、驛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用作祭品和殉葬品,而且嚴禁宰馬。
據《周禮?夏官》記載,周時馬的主要用途可分為供繁殖用的“種馬”、供軍用的“戎馬”、供儀仗及祭典用的“齊馬”、供驛運用的“道馬”、供狩獵用的“田馬”和僅可充雜役的“駑馬”6類。
按周代制度,僅周王可同時兼養6類;諸侯不許養前兩類,大夫只許養後兩類。
這種約束到春秋時期即被沖破。
關於各種馬匹用途的起源和演變,據《周易?系辭下》和唐《通典?禮》記載,黃帝、堯、舜時已發明馬車。
殷墟出土的馬車構造已頗完備。
殷、周時馬車普遍用於車戰、狩獵和載運。
馬耕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
漢《鹽鐵論?未通》說,漢代“農夫以馬耕載”,同書《散不足》篇又說“古者”馬“行則服扼(軛),止則就犁”,當系事實。
騎馬始自何時,尚難確指。
但把它廣泛應用於生產和戰爭,無疑始自北方遊牧民族。
戰國時中原各國為了對付北方騎馬民族,紛紛改戰車為騎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即其顯例。
驛馬的地位歷來僅次於軍馬。
因古代陸上交通主要靠驛站,而無論驛騎或驛車都離不開馬。
春秋時已有驛,至漢、唐更發達。
唐代每30裏置驛站,每站備馬8~75匹不等。
元代靠驛運聯系各汗國,《馬可波羅遊記》稱每驛站有馬20~400匹,全國***有驛馬30萬匹。
此外,馬還被用於運動。
在反映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內蒙古狼山地區巖畫中,已有馬術表演的形像。
在中原,馬術始見於漢代宮廷娛樂,至唐代空前發達,出現了馬背演技、舞馬、賽馬等項目。
打馬球起源於 *** ,在唐代宮中盛行,迄明代發展成為壹種軍事體育運動。
至於馬乳飲用,則自古通行於草原民族,秦漢時傳入中原。
漢宮中設專官和匠工制成馬乳酒,供皇室飲用,後傳至民間。
因其味甘,為古代醫學家所推崇。
養馬技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養馬技術內容豐富,遠在西法傳入前已長期應用於民間,成效卓著。
除不少已失傳者外,主要有:1.相馬術。
春秋時伯樂、九方臯等相馬名家輩出,並著有《相馬經》。
漢武帝時依大宛馬鑄“金馬”為良馬式立於長安。
東漢馬援著《銅馬相法》,並鑄立銅馬模式於洛陽宮前。
此後千年續有相馬著作問世,如唐人撰寫、明代改編的《相良馬寶金歌》等。
2. *** 術。
3.飼養、繁殖與 *** 法。
戰國軍事家吳起對先秦養馬曾有總結性的闡述。
北魏《齊民要術》指出養馬要“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也為後世所師法。
在馬的繁殖方面,唐、宋時已采取直腸妊娠檢查法,並有登記申報制度;明代又有發展。
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對良馬的控肥法和 *** 法很有特色。
蒙族發明的套馬桿以及西北地區的繩圈捕馬法等,迄今仍在應用。
4.馬種改良。
漢武帝時從西域引入大宛馬、烏孫馬等,除供禦用外,主要作種馬,可視為中國馬種改良的嚆矢。
從漢末到隋、唐,續有西域良馬輸入,包括大宛馬和波斯馬,又有塞北草原部族的各色貢馬,經過雜交,使唐馬益壯。
現在的河曲馬和祁連山南北的地方品種就是唐馬遺種。
馬政沿革
商代甲骨蔔辭記有管理商王馬匹的馬小臣。
歷史上由 *** 管理全國官民馬匹的組織制度,最初醞釀於周代。
《周禮》中的校人、牧師、圉師、廋人、趣馬、巫馬等職司,分掌馬的放牧、飼養、 *** 、乘禦和保健等任務。
除周王室與諸侯養馬外,又向下級徵發馬匹以充軍賦。
春秋、戰國之際已有“千乘之家”、“萬乘之國”以車馬代表財富的語匯。
秦、漢時邊郡設苑養馬,並成立太仆寺,馬政機關從此形成;太仆壹職也由周代周王車駕的禦從,變成為馬政長官,位列九卿。
北朝起太仆寺兼管駱駝、牛、羊等牧政。
隋唐在隴右設牧監,除太仆寺統管全國牧政外,又設駕部主管驛馬,匯集官私馬牛雜畜的簿籍,以憑考課,馬政組織至此大備。
宋代除仍有太仆寺和駕部外,又設群牧使。
*** 還設茶馬寺,以茶葉等向西部少數民族換取馬匹。
王安石創行官馬民養的保馬法,但不久廢止,以後改行民牧制度。
遼、金、元馬政組織基本仿效唐宋制度,以養馬於塞外為主,並大肆搜刮民馬。
明初在全國南北各地推行馬政,在陜甘和遼東設養馬場,在農區厲行官督民牧,由太仆寺、苑馬寺及行太仆寺分掌其事,統於兵部。
後因草場日減、官吏亂職而未見成效。
清代全盛期抑制內地民間養馬,養馬業日益衰落,只在察哈爾等地設若幹馬場, *** 設太仆寺、上駟院,分管口外馬場。
清末軍制改革,把持續2000余年的馬政機構合並成軍牧司,但上駟院仍保留到清代覆亡。
辛亥革命後,先在陸軍部設立軍馬司。
1936年南京 *** 軍政部軍牧科擴編成馬政司。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養馬業由 *** 農業部門領導,中國人民 *** 總後勤部也壹度成立馬政局,分別主持軍民馬匹的繁殖改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