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原文中,對於為什麽要修身,曾子這樣解釋: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曾子認為修身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私欲。私,是指人都有自私之心,會蒙蔽人的良知,使人看待人和事時以親疏喜惡為標準,心存偏見;欲,是指人的貪欲,欲壑難平,永無止境,使人迷失在追名逐利中不能自拔。所以,必須通過修身克制私欲,成就德性。
修身之功包括養心、慎獨,立誌、自省、改過,反求諸己;修身之成效涵蓋仁義禮智信,絜矩忠恕之道。幾乎所有儒家學說對個人自我修養的標準都屬於修身的範疇。修身也是歷代儒家門人終生持之以求的目標,是實現人生價值和自我修養的唯壹途徑。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體系中人生境界最高的是聖人。自孔子以降,幾千年來,思想大儒燦若繁星,閃爍在中國儒家文化的天空中,但被公認稱得上聖人,實現“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就的只有兩個半人。而其中那個“半聖”,在修身功夫上極具影響和代表性,他立誌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