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種整合關系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種整合關系

隨著新課改的進壹步深化,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於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開。由於對新教材的編寫缺乏了解,再加上受傳統教材慣性思維的影響,老師們面對嶄新的蘇教版教科書,各種新問題隨之而來。課堂教學中怎樣利用好高中語文教材,正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壹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對新課程新教材有個宏觀的認識,進行整體上的把握,進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註意整合以下幾種關系。壹、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上。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通過文質兼美的高品位文本、優化合理的教材結構和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還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壹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壹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審美和探究能力,註重人文內涵的熏陶,力圖糾正傳統課程的工具化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呢?首先,語文的人文性是在語文的工具性實現過程中才得到體現的。語文作為壹門基礎學科,必須首先實現其工具性才具有作為壹門學科的意義。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會模糊它自身的學科特征,人們在上個世紀就有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的教訓。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審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體現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礎上體現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應該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間是和諧的融合,而不是機械的相加。老師在備課時,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體現人文性,強調人文性還要不要去進行基礎訓練。實際上這兩種考慮都人為割裂了二者的關系。舉例來說,我們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壹文時,評點過程中,品讀了課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體會了作者對北平的贊美和思念之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這已經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專設壹個活動,圍繞熱愛故鄉的問題去展開討論,豈不是畫蛇添足嗎?再次,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新課程並不是不重視基礎知識和能力,只重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是要擯棄過去那種過於註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樣地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把三維目標提高到同等地位。總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語文教學的兩翼,缺壹不可。因為沒有工具性,人文性就無法體現;舍棄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也將失去意義。二、關於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確立的***同培養目標引入三維的課程目標,即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改變了過去單純從知識技能壹個維度制定目標的傾向。這些要求,與過去的大綱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識的進步。盡管教學目標要求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陳述,但老師不能機械地每堂課都要按照三個維度去設計,而應僅把三維目標當作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壹條重要原則,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來確定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們之間的整合關系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壹個人只有形成壹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會主動地獲取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只有培養起壹定的人文素養,才能無限地發展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把三個層面的目標割裂開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總是包含著壹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脫離壹定知識而形成能力和脫離壹定能力而獲得知識,都是壹廂情願的事。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註意並非每堂課都要完成上述目標,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應有所側重,也要考慮上述三維是互相交織,融為壹體的。三、關於三種呈現方式的整合關系《課程標準》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引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書的編寫體現了這些要求,力求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對傳統的高中語文課本編寫方式,進行了全面的理性審視,拓展視野,開發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了“文本研習”、“活動體驗”、“問題探究”三種全新的呈現方式。三種呈現方式的關系是彼此交叉相融,側重點又各不相同。無論是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的“活動體驗”,以研習文本為主要任務的“文本研習”,還是註重探究能力培養的“問題探討”,都強調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另外,“文本研習”是“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的基礎,脫離“文本研習”的“問題探究”和“活動體驗”,學習結果無異於盲人摸象。因此探討、活動、研習往往互現於壹種呈現方式之中。由於高中學習材料大致分為實用的、論辨的、審美的文本,用以培養實用的、探究的、審美的三個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種呈現方式有時會與之有大致對應的關系,學習時候當然要有所側重。四、關於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由五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的構成又是壹個生態系統,模塊由專題構成,專題又由板塊構成,板塊由單篇構成。這種整合關系不是簡單的堆積和拼湊,不同於以往教材簡單的以體裁或知識體系為標準的編排,而是以育人功能為目的,各個專題都是以人文話題領起,壹個專題就是壹個學習情境,同壹專題內的板塊之間都有壹定的邏輯關系,每個模塊及模塊中的專題都是可以生長、延展、創生的。註重單篇教學的學習,但要有整體意識。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分層關系,整體制約局部,局部要服從整體。今後新課單篇教學的學習仍然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體現整體意識的基礎,也是板塊教學和專題教學的前提。單篇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閱讀教學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單篇教學要有板塊意識和專題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篇教學。在每篇文本的教學中,能夠考慮壹個板塊或壹個專題中幾篇文本或幾個板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單篇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由板塊而專題而模塊的結構方式,既體現了模塊意識,又有利於組織教學。五、關於必修和選修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蘇教版教科書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著眼於學生的精神發育,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2個專題。選修部分五個系列,***有16個模塊,圍繞學生精神成長需要和語文素養確定選題,設計了各具特色而又實在可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使選修課的學習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必修教科書和選修教科書同是構建立體開放教科書體系的壹部分,他們互為補充,***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部分側重在基礎性、均衡性;選修部分側重在多樣性、選擇性。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同樣堅持這樣的基本思想。選修部分橫向兼顧文體,分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體現很強的立體感。鑒於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於必修課程,以教材為例子,抓好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教學,從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實基礎。對選修課程要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做好選課工作,從廣度上拓展教材,開闊學生視野。

  • 上一篇:韓國的情人節壹***有幾個
  • 下一篇:龜苓膏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