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魯繡的魯繡傳人

魯繡的魯繡傳人

時間進入60年代,讓我們循著文登最早的刺繡設計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殿太的腳步,壹起經歷、感受魯繡在文登的壹次次提升、攀躍,直至巔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王殿太的不斷創新推動了文登魯繡在以後近40年的發展。

出生在普通農民家庭的王殿太,至今還對母親在布料上描描畫畫、穿針引線繼而變出壹個個活靈活現的圖案的景象,記憶猶新。這也許是魯繡藝術對他最早的啟蒙。1966年,王殿太憑著紮實的藝術功底,考取了文登繡花廠的圖樣設計員。在被派往煙臺工藝美術社深造的時日,面對大量舊時教會遺留下來的西方花邊圖稿和數位身懷高藝的老師傅,王殿太如久旱逢雨,壹頭沈浸在刺繡藝術海洋裏。回廠後,他創作的“小扣鎖”工藝使他壹舉成名。從此,汲取、積累、創新,成為王殿太創作道路上不變的軌跡。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齊白石大師的壹句名言。齊老在中國水墨畫藝術上所取得的造詣也許正是緣於他的這種精神。而王殿太也把這句話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座右銘,所不同的是,他的中國畫是畫在布料上,他的畫筆是鋼針,他的顏料是五彩線。他用嶄新的方式以全新的概念詮釋了魯繡這壹悠久的中國刺繡文化的深刻內涵。他吸取傳統的手織花邊圖案風格的精華,與當時社會上主要刺繡品種“雕平繡”中的抽絲、扒絲、鎖、鉤、勒工藝相結合,創出了獨具特色的“假花邊”,極大提高了魯繡的藝術欣賞價值。如果說“雕平繡”是小家碧玉的話,那麽“假花邊”就是大家閨秀了。

在“假花邊”的基礎上,他又創造出“連珠繡”新工藝,“連珠繡”改過去純用棉線為棉線與毛線結合使用,毛線通過棉線作用,全部放在布面上部,把繡花設計中 “繡線顯在布平面上越多,顯工面積就越大,作品就越成功”的主旨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種工藝繡出的繡品,花紋錯落、層次分明,使浮雕的立體感和毛線的質感得到完美體現,在全省的工藝品比賽上獲獎。之後,“天福邊”、“插絨繡”以及後來聞名世界“雲龍繡”的同胞姐妹“地龍繡”,相繼出世,使文登魯繡具有了更強的表現力和更高的藝術感染力。

1982年1月,中國機繡史上和中國刺繡行業的第壹個發明專利--“巧聯目”機繡新工藝,在王殿太的潛心研究和技術人員的多次試制中誕生了。這項工藝成功地將電熱技術原理運用到機繡工藝上,首次將手繡工藝中的“直絲梯凳”針法運用到機繡上,實現了靈活自如、線條流暢的彎曲和運轉。那些傳統的魯繡藝人,終於可以放下手中的鋼針,揉壹揉發酸的手指,瞇著眼睛,看機針在布料上飛舞,看機針用更準確的針法,更迅捷地繡出了他們心中多年的夢。

孔雀開屏圖,就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品。圖案源自加拿大友人浮蘭女士提供的壹幅圖案模糊鉤針實用照片,王殿太憑借深厚的藝術功底,對工種和圖案進行了演繹變化,把傳統的雕、抽絲、勒花及大面積的手工扒絲工藝與機繡新工藝有機結合。展開織物,那只雍容華貴象征“吉祥如意”的孔雀惟妙惟肖,仿佛從歷史的薄霧中走來,要向妳訴說這壹路的旖旎和這壹身的驕傲,片片彩羽如紛飛的詩句,華麗典雅撲面而來。

“有人能增加些美到世界上去,這人就是天之驕子。” 王殿太的創造總是與美有關。那些沈靜的創造,令繡品更加優雅、生動。由以“巧聯目”為基礎的“鑿目顯花”,發展到“鑿目組花和襯花”,王殿太在創新中揚灑著才智,繼而又把手繡工藝中的“抽絲”、“勒花”等主要工種與“巧聯目”工藝相結合,歷時11個月,終於在1984年底,成功研制出以“巧聯目”為主題,運用“雲龍針”、“回跳針”等多種機繡新針法,適應多種面料的“雲龍繡”機繡新產品,成功地實現了手繡抽紗工藝在機繡產品上的重大突破,完成了魯繡發展史上傳統手繡到機繡的歷史性跨越。

《如意連環》是壹幅被眾多業內專家、學者稱為“藝苑奇葩,繡品壹絕”的雲龍繡代表作,其結構嚴謹,花紋生動活潑。以吉祥如意為圖案主題,花紋節奏明顯,韻律有致,既註意了局部花紋造型的美感和相互穿聯的巧妙,也顧及了整體圖案的構圖效果,其圖案造型和工藝品結構酷似手結花邊,但又更顯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在工藝上,主花玫瑰采用光澤較大的絲線摻針繡制,使其既有厚度又有高度,頗有上浮之感;“巧聯目”新工藝是它的主體工藝,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在圖案中,使其晶瑩剔透、富有立體感;在適當的位置點綴以透明度較大的扣鎖工藝,更增強了圖案的層次效果。在色彩上,該作品被賦以古銅和赭石色主調,顯現出壹個古樸典雅、明朗和諧的色彩世界。那種恍惚從唐詩宋詞的清麗婉轉、富麗堂皇中飄散出來,觀之為之震撼,竟似有暗香傳來,不知身在何處。

“雲龍繡”的推出,在工藝美術界引起了轟動。在1985年7月中國機繡產品評獎大會上,王殿太設計的“雲龍繡”以其細膩的技法、浪漫誇張的表現手段,剔透典型的藝術風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註意,壹些行家看了那逼真的手法風格,懷疑它是手織品,當王殿太把樣品翻轉過來讓人們目睹那清晰的機繡線格時,在場的人們嘆服了、會場轟動了。在首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雲龍繡”從數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被評為全國第壹,榮獲國家最高質量金杯獎。並獲得中國抽紗行業第壹個發明專利。

作為雲龍繡的代表作品,《如意連環》已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收藏,並被列為國家領導人在國際交往活動中贈送友人的藝術珍品。

20世紀90年代,在王殿太和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雕玉龍、回龍鎖、飛龍紗”等機繡新產品被相繼開發出來。“雕玉龍”產品融合扣鎖、百帶麗和回龍鎖等多種工藝的精華,在面料、輔料和工藝針法上做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使產品鎖梗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繡面渾厚挺直,空靈剔透,具獨特的布質浮雕感。作為工藝品的 “雕玉龍”,在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壹舉奪冠,為雲龍繡品集團贏得了第二個國家最高質量金質獎杯;作為商品的“雕玉龍”,在投放國際市場的當年,即成交2000多萬元。

1993年7月,作為在美國長期經銷“雲龍繡”的代理商,也是美國最大的床上用品經銷商之壹的信泰公司總經理黃彼得先生,也許是出於對文登魯繡的偏愛,也許是出於文登魯繡產品為他帶來豐厚利潤的感激,特意遠涉重洋,把壹塊寫有“工藝精湛、不斷創新”的金牌送給了王殿太先生所在的文登雲龍集團。

手工魯繡(濟南發絲繡)

純手工魯繡(濟南發絲繡)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濟南特有的高檔藝術品,是壹種古老又獨特的地方繡種,有別於其他刺繡。魯繡最有代表性的壹個品種是濟南發絲繡。

魯繡傳人徐秀玲女士(又名:徐苓)

她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她1978年開始任職於原魯繡研究所(2006年被搞垮解散﹚,她多次為著名人士繡制肖像,許多繡品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曾繡制國寶級繡品《先師孔子繡像》《竹林七賢》《六駿圖等》,作品深受成功人士及收藏家的青睞。

徐秀玲的魯繡(發絲繡)作品擅長表現中國書畫的筆墨效果,特別是再現動物的皮質感更為見長,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真實再現古今國畫大師原作的風貌,具有特種手工繡品增值、保值性好的特點、易收藏。徐秀玲的魯繡(發絲繡)工藝復雜、做工精細異常,壹幅作品需耗時幾十天至數百天才能繡成功。因此她的魯繡(發絲繡)存世量極少,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 上一篇:高山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 下一篇:黃白顏色有多少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