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鄉的民俗文化中介紹吳越民俗文化以及故鄉文化對其氣 質,人格的形成和創作的影響。在“胡羊尾巴”的童年記憶中旨在談魯迅作為“壹 個民俗庫”的成長過程及人格形成的原因。在魯迅小說創作接受視野中可以看到 魯迅對民俗文化(吳越民俗文化)的接受經過了不同的認識、體驗與吸收的過程, 進而闡明民俗文化是魯迅小說創作的全新接受視角。中篇,主要寫魯迅小說的民 俗文化情結。魯迅壹方面立足於鄉土,另壹方面又超越鄉土,將筆觸伸展到更深 遠的文化傳統上,既有對封建宗法制度的無情的解剖,又寫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吃 人”本質。內容涉及家族,祭祀,儀式,服裝,稱謂,婚俗,葬俗,錢幣,求神 拜佛等方面。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深邃清新的藝術筆調,通過浙東鄉土人生和 社會現實生動地展示了20世紀20、 30年代舊中國的社會狀況。下篇,主要談及其 對年輕鄉土作家的民俗方面的影響。
無論是王魯彥、許欽文、許傑、王任叔和臺 靜農,還是柔石、蕭紅,他們都自覺地以魯迅的筆法從歷史沈澱的積習和國民愚 昧、麻木的情性中,對傳統的陋俗進行了沈重的思考和深刻的解剖,發出了震憾 人心的力量,吹奏了壹曲淒婉低郁的民族生與死的古老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