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碗出現在明代成化年間,最早產於潮州,在廣東壹帶最常見。
雞公碗出現在明代成化年間,當時是王公貴族喜愛的珍品,在清朝時期以及1960年代時候為中低下階層的普遍用具。清末民初的雞公碗在江西燒制,但生產成本高,不敵廉價洋瓷,曾壹度停產;後來潮汕地區接力生產,雞公碗又再度普及,更出口到東南亞及香港。
雞公碗在閩南地區也叫“雞角碗”。這種碗和我們日常用的飯碗還不 太壹樣,很淺,口大底小。上世紀60年代時,這種碗壹毛多壹個,家家戶戶都有。在最初的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是人們生活的警鐘,開始壹 天的勞作。所以雞公碗又叫“起家碗”,代表發家致富的願望。
擴展資料:
雞公碗的圖案除了公雞外還有其他陪襯,早期的雞公碗會在公雞旁繪有其他小鳥及花叢,後來則常配以牡丹、芭蕉,雞諧音「家」,牡丹象徵富貴,芭蕉是大葉植物,有「興家成大業」、「功名富貴」等吉祥寓意。早期的雞公碗圖案為人手繪制,近年則多改為機器印制,兩者質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