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壹種流行千年的傳統捕魚方式,如今也已被禁止,它就是鸕鶿捕魚。
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畢竟在很長時間裏,20元人民幣背景圖就是桂林漁民利用鸕鶿捕魚的畫面。
實際上,鸕鶿作為捕魚能手,壹輩子也嘗不出魚的味道。
那麽有人好奇,鸕鶿捕魚這麽傳統、環保,為何會被禁止?僅僅是太會抓魚了嗎?
01、鸕鶿介紹
鸕鶿俗稱魚鷹,遠看像壹只“黑鴨”,因而也有“水老鴨”之稱,不過它是壹種大型遊禽,且性情兇猛,嘴巴又尖又長,脖頸細長且有力,可靈活轉動,壹旦發現目標,可在短時間內獵捕,利用嘴巴上的倒鉤刺過魚的皮膚,進而完成捕獵任務。
我國有5種鸕鶿,其中北方地區的種群冬天時會遷徙到黃河、長江以南過冬。
它壹般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庫、島嶼、沼澤地附近,利用水藻、樹葉等進行築巢。
其實鸕鶿在古代壹直是婚姻美好的象征,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雎鳩”就被認為是鸕鶿。
通常來說,鸕鶿從交配到孵卵,再到哺育幼鳥,始終相互協作,從不分離。
每年的4-6月份為繁殖期,壹次可產上3-5枚卵,幼鳥經過2個月的餵養後就可以飛翔築巢,3年左右即可性成熟。
別看鸕鶿個頭比較大,但它除了潛水能力強,也有著超強的飛行本領,夏天時在近水高樹上築巢,冬天會在洞穴內或避風口築巢。
鸕鶿在遊泳時,頸部向前伸直,頭微微傾斜;下潛時,先浮出半個身子,緊接著翻身潛入水底。
鸕鶿可潛入水底28秒,同時可潛入水下六米深。
棲息時,鸕鶿會站在石頭或樹樁上,並快速煽動翅膀,等羽毛幹透後再飛向遠方。
02、壹天可捕魚20斤
鸕鶿是有名的大胃王,它的直腸比較短,且很難存儲糞便,因而食物吃進去後很快就會消化並排出體外。
此外,鸕鶿的嗉囊特別有彈性,可加快對食物的軟化。
研究發現,鸕鶿胃部的寄生蟲也可分泌出輔助性的消化酶,進而分解食物,從而再次強化鸕鶿的消化能力。
不過,上天給了鸕鶿強悍的消化能力,也賦予了它高精準的捕魚性能。
鸕鶿有“烏鬼”之稱,形容它的捕魚本領高超,它在水下的遊泳速度極快,看到目標魚類後,可在短時間內追上魚,並將其抓獲。
盡管水是魚兒的天堂,可因鸕鶿造型獨特,趾上有蹼,因而使得它在水中遊泳速度比魚兒還快上很多。
最重要的是,鸕鶿懂得團隊協作,可以合力捕捉魚兒,捕捉的小魚還會儲藏在喉囊中。
碰上十幾斤的大魚,鸕鶿就會合力抓捕。
有研究發現,鸕鶿壹天可捕捉20斤魚,5只鸕鶿合力工作,那壹天最多可捕捉壹百斤魚。
因鸕鶿捕魚能力出色,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對其馴養,唐宋時期鸕鶿捕魚方式開始普及。
每年春秋、冬季,總有壹些人利用鸕鶿捕魚。
為了能讓鸕鶿多捕魚,漁民會在鸕鶿脖子上戴上套子,避免其吞食魚兒,不然它們吃飽後就不會再捕魚。
每次捕魚時,漁民都會將鸕鶿放在船上,待發現魚群後,漁民就會發號施令,鸕鶿聽到哨聲後便會跳入水裏捕魚。
在水裏,鸕鶿並不是靠視覺發現獵物,反而是利用聽覺,如同雷達壹樣鎖定獵物,從而做到百發百中。
中魚後,鸕鶿因無法吞咽魚兒,只好回到船邊,將魚吐出後繼續捕捉。
等捕魚結束後,漁民再對鸕鶿論功行賞。
不過悲哀的是,鸕鶿雖然是大胃王,可它們從來不會咀嚼,吃魚如同喝水,因而壹輩子也不知魚的味道。
03、鸕鶿捕魚法為何遭禁
鸕鶿捕魚方式高效快捷,因而在古代備受喜歡,不過它的食量也比較大,壹天可進食體重的25-30%,也就是3斤左右。
然而,如今鸕鶿捕魚也在部分水域遭禁,主要是鸕鶿大小魚通吃,和電魚壹樣“斷子絕孫”,而那些專業的漁民,他們壹次可投放上百只鸕鶿捕魚,進而會掃蕩整片水域,對水域生態而言極為不利。
與此同時,鸕鶿也分不清哪些是保護魚類,壹旦捕捉到這些魚,就算漁民事後放掉也存活不了。
最重要的是,如今鸕鶿已被列為“三有”保護動物,私人是禁止餵養的,因而鸕鶿捕魚法也開始慢慢淘汰,大家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