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黎寨的黎寨-黎族文化

黎寨的黎寨-黎族文化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 文身的圖式、紋素所蘊含的意義,表現了黎族原始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觀。婦女們展示在軀體上的紋路,有著內心的祈求。古老的民族,藉著這些圖式,把壹代又壹代人的心理期望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用點線藝術構圖刺在皮膚上,以圖式的美感因素激勵族人勇敢地生活,以樂觀的理想去迎接現實生活的挑戰。同時,在圖式的紋素對稱美、在線點相互配合中所體現的節奏美中,表現了黎族深沈的審美觀。 黎族有五種方言,不同的方言文身的圖式各不相同,其中以潤方言及美孚方言、哈方言的紋式較為復雜,杞方言的紋式比較簡單,賽方言的文身已經絕跡。以潤方言面紋形式為例,臉部是從兩耳連接面頰處,以數根三角形的曲線連在壹起。線有三條,左右相移,經頸項而連於胸前、合顴、頦、胸為壹體,圓角、方角、橫線、直線、斜線、曲線,壹並采用。圓型以兩顴為中心,頸部則直繞唇之曲線三條。

歷經幾千年而不斷地延續下來的文身,是黎族壹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黎族歷史上最壯觀的原

生態文化現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黎族文身必將完全消失。 我們曾專門驅車到五指山市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及昌江黎族自治縣去尋找龍被。

如今民間50歲上下的婦女還有人會織龍被,而且花樣也新鮮。但更多是簡單的條紋。我們買到幾幅龍被,其中壹幅色彩斑斕,圖案絢麗。龍被是黎族織錦中的壹種,是黎族在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是黎族對封建皇朝進貢的珍品之壹。

龍被有五種開幅,分別為:單幅龍被、雙聯幅龍被、三聯幅龍被、四聯幅龍被、五聯幅龍被。其中,

三聯幅最為普通,五聯幅和單幅最少。色彩多為深藍色、黑色或紅色。龍被所用的布料,有棉、木棉及麻三種。 龍被不是人們通常用來禦寒的被子;它是壹種在民間傳統活動中所需要的特殊工藝品。龍被的花紋圖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紅色多用於紅事,黑色多用在白事上。紅事如婚禮拜堂、子女祝壽、蓋房升梁等。白事如“做鬼”(壹種法事)、蓋棺、喪葬等。 龍被的織制主要有兩種方法:壹種是使用踞腰織機,另壹種是腳踏織機。它的特點是先織制好布料,然後才在布料上任意刺繡花紋圖案。龍被難度最大是在刺繡花紋圖案這部分,由於圖案變化多,色彩十分豐富,所表現的範圍極其廣泛。有動物圖案、植物圖案、自然界方面的圖案、信仰及宗教道具的圖案等,壹幅龍被,不論從色彩或者圖案上看,都是比較完整的工藝美術作品,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

因為黎族只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的文化承傳,除了依靠豐富的物質文化以外,主要的形式是歌、舞、口頭文學以及竹刻、木刻的圖誌。這些藝術形式常會失去原樣。而龍被的圖案,就成了原生態文化中有可能長久地保持黎族文化傳統、並逐漸構成了黎族自身的文化積澱。因為黎族人民將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生活的向往,大體上集中表現在龍被的圖案中,讓後人可以領會到其中所折射的黎族的民族品格。龍被圖案中的形象活潑多姿、構圖嚴謹和色彩鮮艷的藝術特色,是黎族民間藝術家們以歷史和民俗為依據,將現實和虛幻的世界圖案化的藝術結晶。如果把許多龍被協調在壹起,構成龍被景觀,那麽,龍被是黎族的史詩,是黎族世界觀的表現,是黎族紀念碑式的藝術。 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水經註》轉引晉王範所寫《交廣春秋》中就提到當時海南黎族“披發雕身”,宋代趙汝適在《諸蕃誌》中提到“婦及笄即黥面頰”,明清時期文獻中有關黎族文身的記載就更多,更為詳細,有的文獻中還繪有文身的圖像。

郭沫若生前來海南時,曾對這種習俗有感而發:“花門梨面傳聞有,今到保亭始見之。黎族積緇成習尚,婦容黥墨足驚奇。雖雲古道存民俗,想是奴徽剩子遺。幸喜小姑逢解放,素顏不復類當時。” 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 紋身是黎族壹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黎族黥身紋臉的傳統漸漸淡化,九十年代後這種習俗已經根絕。目前只能在偏僻的黎寨中老年婦女中看到這種習俗的遺風。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國家文化部門申請將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名錄。黎族紋身的起因,民間有許多說法。在黎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老先與荷發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荷發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制,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女人如不繡面、紋身,死後祖先不相認, 明代顧坤所撰《海搓余錄》記“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

所以,“黎族男女周歲即紋其身”。女子只要長大到十壹、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黎族人稱為“開面”。盡管在很多人看來,皮膚上刺文身是壹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傳統中卻是神聖而純潔的,要選吉日,還有壹些禁忌,壹般是在秋季,還要選日子,如龍日、豬日、牛日,但不能在蟲日刺紋,那是要被蟲咬潰爛的。

紋身壹般是由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儀式。在女孩的房間中,主文婆用雞毛或燈心草蘸著幹香草加炭灰漚制成的藍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臉、頸、身體和四肢上描畫出代表本支黎族圖案符號的文圖。之後,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葉做的文針按所畫文圖壹針壹針地文刺……等文水滲入女孩的皮膚中,刺上的文身就會終生保留下來。文身刺好後,主文婆還會用龍眼樹葉煮成的水為女孩擦洗身體,以防感染 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不同支系的黎有著不壹樣的紋法。黎族分五個方言系,即潤方言、美孚方言、哈方言、杞方言、賽方言。其中賽方言的文身已經絕跡。各族按祖傳之圖案進行紋身,互不相同,絕不能假借紊亂。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壹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谷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 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壹。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黎族紋身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刺於面部兩頰的幾何線紋、泉源紋等稱為“福魂”圖案,刺於上唇的稱為“吉利”圖案,刺於下唇的稱為“多福”圖案,刺於臂上的銅線紋稱為“財富”圖案,刺在手腕上的雙線紋稱“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紋、谷粒紋、泉源紋,稱為“福氣上身”;刺於腿上的雙線紋、桂樹葉紋,稱為“護身”等等,這些圖案和名稱無不帶有黎族人民的良好願望。

紋身是黎族歷史上最壯觀的文化現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黎族紋身必將完全消失

  • 上一篇:魚象征了什麽
  • 下一篇:將春節、重陽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