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中,長子:赑屃(音畢喜),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壹塊石碑。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把他得雕像當成烏龜了。。。。。。
次子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莫非是壁虎的變種?
三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是比龍小。其性好鳴,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據說,因為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便大聲鳴叫不止。於是人們便將他的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原來是各膽小鬼呀!
四子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牢頭,不喜歡,壹定很兇吧。在我的小說裏,他將是個嚴肅,冷酷的家夥,負責追捕各類的犯人。
五子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彜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壹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這家夥絕對貪吃鬼壹個!不過他這麽愛吃,做菜的本領也應該非同壹般吧。
六子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壹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壹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劍鞘上就很自然了。怕怕,得罪他可不是件好事,睚眥必報這各成語不會就因為他而來得吧!?
七子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佛主身邊得紅人呦,好差使。
八子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性孤僻,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門神呼~~?又或看門犬?
最後就是本書主角了,請大家起立,奏樂,好,這回大家可要看仔細了,不要認錯了。龍九子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哦,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而龍九子之所以出名,大概就是那句據與雲端之上得感嘆吧:“我是龍生第九子,來做人間第壹人。 妳們只羨慕我雲裏的變化,誰知道我潭底的深沈。雖經過無數次逆鱗的痛苦,卻依然不知何時才能頭角崢嶸。”
最後說說囚牛的胡琴,這個九就有點復雜哦,壹般說法,胡琴的鼻祖是唐代樂器----奚琴。最初的奚琴是彈撥樂器,它的形狀雖然與現在二胡很相近,但不同的是它是用竹片拉奏的。到了宋代,胡琴的第二代樂器----稽琴開始用作宮廷宴會的獨奏樂器,那時候的稽琴已經能夠演奏換把和移指等比較復雜和高超的技巧了,並且采用馬尾弓拉弦。這種用馬尾代替竹片擦弦發音的樂器,是長期過著遊牧生活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中國拉弦樂器向前發展的壹個裏程碑。到了元代,隨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匯,胡琴的形制又有了新的發展,更加接近於現在的龍頭二胡。那時候,胡琴不僅在宴樂中用於獨奏和合奏,而且還廣泛地用於軍隊的演奏活動當中。也就是從元代開始,胡琴的名稱便逐漸成為中國拉弦樂器的泛稱了。不過我也有看到說琵琶是漢族古胡琴的說法。說實話,我也不太搞的懂到底古胡琴是怎麽回事,有懂樂器史的朋友還請多多指教了。
最最後,說壹點,龍九子的說法並不只壹種,排列順序也不盡相同.
參考資料:
/f/read_1801_5392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