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功能對等理論
1964年,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壹書中首次提出“動態對等”。他認為,“在動態對等中,譯者關註的並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壹壹對應,而是壹種動態的關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隨後,因“動態”壹詞含義模糊,容易引起誤解。1986年,奈達在其著作《從壹種語言到另壹種語言》中將“動態對等”這壹概念轉換為“功能對等”。
傳統的翻譯理論聚焦於“直譯”“意譯”的爭論,這些問題都是在翻譯實踐中提出的具體問題。而奈達則著重於翻譯的功能用途,強調翻譯應該結合語言學和文化背景,其理論打破了不同語言之間形式結構差異所造成的束縛,強調翻譯的交際作用,讓翻譯為譯文讀者服務,按照譯文是否能讓讀者看得懂、理解作為譯文的評價標準。
1)擺脫傳統詞性束縛
壹談到詞性,我們腦海中就浮現出壹套根深蒂固的語法規則。我們對這些語法規則如數家珍,熟練掌握。受英語語法結構的影響,有人會將Shewasablyassisted譯成“她被鼎力地幫助了”因為ably作為副詞,修飾了assist這壹動詞。將Hersweetfacegetseveryone’sattention譯成”她的甜美的臉蛋得到了大家的註意。”像這種例子數不勝數,英語語言學習者不敢違反語法規則。但是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語法規則的條條框框,還是應該突破這些規則的束縛,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學會變通才是翻譯的真諦。因此,在上下文允許的情況下,將Shewasablyassisted譯成“她得到了鼎力相助“,將Hersweetfacegoteveryone’sattention譯為“她長相甜美,受到了大家的關註”會不會更合適些?這也為我們常用的詞性轉換法提供了依據。
2)采用核心句以及句子轉換來克服句法障礙
奈達認為壹個有經驗的譯者往往能將源語中錯綜復雜的句式分解為目標語中易於理解的簡化句式,奈達引用了早期轉換生成語法中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完全照搬過來,而是引用了其核心句的(kernelsentences)的概念。例如,TherearesomeseriousthingsIwanttotalktomystudentswhostandonthenarrowentrancewhichleadstotheplaygroundundermaintenance.這句話的結構是典型的英語句法結構,和中文表達完全不同,但是只要將這個復雜的句子簡化為數個核心句或者近似核心句的句子,就更容易被讀者接受了。
(1)Therearesomeseriousthings.
(2)Iwanttotalk(someseriousthings)tomystudents.
(3)Mystudentsstandonthenarrowentrance.
(4)Theentranceisnarrow.
(5)Thenarrowentranceleadstotheplaygroundundermaintenance.
將上面這壹長句分解為5個核心的簡單句之後,它便成為了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理解的句型。人們往往在核心句這壹方面交流起來沒有太大困難。奈達認為壹個成熟的譯者在傳遞原文信息時,常常會在心中將壹個錯綜復雜的句子分解成壹個個簡單的核心句。之後便到了重組句子這壹步,譯者將這些核心句以譯入語的句法特點自然地銜接起來。
二不足
1)受眾基礎不同,相同反應無標準
讀者反應論是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的核心思想,該理論表示評價譯文的重要途徑之壹是譯文讀者閱讀原文後對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應。且與原語讀者對比,反應是否壹致。讀者反應論主要是針對《聖經》翻譯提出的,目的是傳播基督教。其受眾主要是來自非洲、亞洲等壹些落後區域,範圍較小。所以期望《聖經》譯本的讀者與原作讀者反應相同是十分必要也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壹般情況下,譯作的目標讀者所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大,而他們的思想觀念,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讓如此龐大的群體對譯作產生相同的反應,實在不太現實。而且,“相同”要以何種反應為標準呢?這都是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註重翻譯中意義的轉化
奈達將翻譯定義為: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從這壹定義可以看出,奈達認為翻譯中首先要重現原文中的意義,其次才是形式。壹般譯文讀者的信道接受力會大大小於原文讀者的信道接受力。特別是如果原語和譯語分屬於不同語系和不同文化,情況更是如此。”翻譯連接不同語言中的信息,把信息在另壹語言中再現出來,由於各種語言的語法體系、文化背景、表達習慣都不盡相同,為了傳達原文中完整意義,讓目標讀者做出與原語讀者相同的反應,不得不拋棄形式上的對等,將信息解釋清楚。對於傳遞信息的文本來說,這種翻譯策略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詩歌、歌詞等強調形式美的文體來講,若不註重形式上的對等,則會失去原文所含的意境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