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封建制度,是指壹種怎樣的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壹種怎樣的制度

壹、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在中國西周時期和西歐中世紀出現的,以貴族統治階層層層分封,占有土地和農民(或農奴)等財富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莊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階層。

二、封建制度的特點:

在封建制度,封建主統治其他階層的根本即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主通過掌握土地這壹生產要素,對使用土地的農民或奴隸通過地租、高利貸等手段壓迫其他階層。同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契約租賃、繳納地租、但其本質依然是壹種壓迫關系,不會改變封建制度作為壹個階層社會的本質。

在中國大陸近大半的世紀不少人盲目的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中社會形態是線性發展的,即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制度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是***產主義社會。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之後,中國歷史就必須盲目的按方抓藥,所以秦朝之後壹直到滿清的滅亡必須是封建制度。稱其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各種落後,腐朽,反動的制度和思想,習慣乃至人物為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軍閥,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官僚,封建文人,封建禮教等等,這些都屬於封建的定義被泛化,完全脫離了封建的本意指示的方向。

這就好比先做成壹個模子,不管妳合適不合適,硬套進去。於是中國就有了“封建制度”之學說。套進去後,發現模子不合適中國,於是又賦予了新的定義。

這種看法並不確切,因為馬克思主義中的“封建制度”實際上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定義的,這壹定義具備更為普適的價值。而泛化封建觀有悖於馬克思的封建原理。西方史學界認為,在世界上出現過兩個典型且標準的封建社會或者政體,中世紀的歐洲和日本都與中國的大壹統王朝相悖,壹些西方的漢學家也認為,中國出現過周朝式的封建社會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準封建,總之封建和大壹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然而泛化封建觀念則把大壹統和封建完全混為壹談,把大壹統的帝王專制也納入封建的範疇中了。所以教科書上的封建和帝制壹同的去闡述是有違客觀的。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形態理論和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並非受“古典進化論”影響的結果,也沒有什麽單線、多線的矛盾或不壹致。科學地揭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本質和規律應是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任務。拋開唯物史觀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性質來判斷社會歷史階段的***性標準,代之以布洛赫對於西歐封建制的個性特征的歸納作為標準,從而否認中國封建制社會存在的觀點缺乏說服力。從歷史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封建制社會歷史階段不容否定。可以參看劉丹忱同誌和馮天瑜的文章。

三、封建制度的社會本質:

在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就是對其生產關系的破壞,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命都是旨在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從而改變整個封建制度)的階級鬥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生產關系——雇用勞動力。

最早的資本主義誕生於當時商品經濟發達意大利,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區。

代表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是以商品交換與商品生產為核心的商品經濟。由於生產的目的由單壹滿足轉變為向社會提供產品,從而決定了生產關系將有別於原有的封建制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開始解體,農民與手工業者開始喪失生產資料,成為無產階級,再由工廠主——最早的資產階級與他們簽訂雇用協議,形成新的生產關系,雇用勞動力。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對原有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進程,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有能力掃清壹切有悖於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如“天賦神權”、“三綱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織等生產結構,最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國家。

四、封建制度的弊端:

1、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2、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壹家,箝制了思想。

3、在中央集權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近代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中央集權往往導致了權利集中在皇帝壹人,形成君主專制. 專制因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往往引發分裂混亂,造成宦官和外戚專權. 所謂極端君主專制,就是它不但將皇權作為壹切政治權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極端方式,將皇帝權威推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將臣僚變成了皇帝的私人奴仆。

在政治等級上,從主奴的角度,確立了臣僚對皇帝嚴格的政治人身依附關系。在政治運行中,盡量用專制皇帝的個人人格,取代臣僚的獨立人格,用皇帝的是非取代臣僚的是非,用皇帝的利益取代國家的利益,將皇帝的意誌作為政策、法律的核心。而人們通常所謂的法治,只能是專制君主實行人治的必要補充,至於以科層制為特點的官僚體制,則是君主獨裁政體下壹部龐大而又嚴密的行政機器。

  • 上一篇:黑圪塔村位於哪裏
  • 下一篇:小學論語主題班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