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小學生京劇常識

小學生京劇常識

1. 從小學京劇是怎樣壹種體驗

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的積澱使它集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壹切特征,它與中醫、國畫並列為中國三大“國粹”。與文化藝術相交融的京劇藝術更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使這壹高雅藝術在中國傳稱和弘揚,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京劇和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劇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音樂的發展,如京劇也有以前的傳統劇目走向今天的現代劇,而京劇作為“國粹”具有深的歷史文化,他更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京劇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壹些傳統的文化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在整個社會中並未受到重視,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強調學習的西方者多,而重視弘揚傳統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教育入手,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更考慮到京劇和音樂相通的藝術特征,特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入京劇元素,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讓京劇藝術進校園、進教材。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這壹藝術的生存發展有壹片肥沃的土地。

2. 小學生京劇手抄報怎麽做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湧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壹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壹)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裏的“頌”,《楚辭》裏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壹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誌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壹本四折壹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寫了五本二十壹折),每折用同壹宮調的若幹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壹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壹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壹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壹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3. 京劇知識提綱

DOC京劇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提綱

文件格式:DOC/Microsoft Word - HTML版

《京劇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提綱 壹,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京劇藝術欣賞》; 課程代碼: ; 課程學分:2學分; 總學時:。1,京劇基礎知識開卷書面答題,占考查總成績的50%. 2,優秀唱段的學唱,占考查總成績的20%. 3,平時出勤及作業,筆記。

jwc.ctgu.edu/newshtml/jssw/05q/06cjxtg 。 22K 2006-11-21

4. 孩子學京劇都有哪些好處和優勢

北京海澱區西頤小學開設了5年的京劇課程,從1年級到6年級,京劇課每周都會上壹次。師資上除了學校老師外,北京京劇團的專業演員每周也會來為學生們講課。學校還抽出了京劇表演的尖子生成立了海澱少年京昆藝術團。同學們在全國少兒戲曲大賽中曾獲得了7枚小梅花獎。對於此次教育部將京劇納入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中,老師們都表示歡迎。

“教育部這樣做顯然是有壹定的基礎的,這也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系教授劉衛東認為,京劇的受眾群中,年輕人占的比例較小。現在讓它進入課程範圍內,有積極的作用。

劉衛東說,振興京劇,除了京劇的形式要隨著時代審美趣味的變化而不斷創新以外,還有壹個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培養青少年觀眾,要讓新壹代了解京劇、對京劇感興趣。

國家京劇院院長吳江也認為,京劇的唱腔是中國的美聲唱法,也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壹種科學的發聲方法,從小就學壹點是很有好處的。此次選定的15首唱段是在廣泛征求中小學教師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遴選出來的,代表了京劇藝術的主要特點。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景勃說,京劇作為國粹有著輝煌的歷史,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了解。從小學生抓起,培養對京劇的興趣,普及京劇的知識,對京劇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有積極的作用。現在很多國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納入基礎教育中,這種試點應該倡導和支持。

許多藝術專家還建議增加京劇知識,比如臉譜、樂器、鑼鼓經、行當等;京劇流派名段賞析,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唱,但是應該讓我們的後代知道,什麽是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什麽是南麒北馬等。希望京劇進入中小學課堂能夠試點成功。

5. 有誰給我啟蒙壹下京劇常識啊

1。

彩旦俗稱醜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實際是用醜角來應工的。簡單說彩旦是重說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說京白,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誇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的角色。

這類角色並不全是壞人,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比如《鳳還巢》裏的大姐程雪雁,《西施》裏的東施等。 還有壹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例如《串龍珠》裏的花婆,《四進士》裏的萬氏,《鐵弓緣》裏陳秀英的母親等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趣、詼諧的藝術形象,例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2。武生,自然是生行中帶武打的角色。

它在扮相上,與小生不同的是,小生絕大多數是沒有胡子的,武生卻是有的有胡子、掛髯口,有的不掛髯口。 武生的分類比較簡單,主要分為長靠、短打兩種。

長靠武生,壹般是紮靠、穿厚底靴、使用長兵器,表現馬上作戰的居多。像《長阪坡》的趙雲、《挑華車》的高寵、《青石山》的關平;也有掛髯口的,像《戰宛城》的張繡、《戰滁州》的脫脫、《壹箭仇》的史文恭等。

短打武生,壹般是不紮靠,外穿褶子、內穿箭衣,使用短兵器,進行步下短兵相接搏鬥的角色,像武松、黃天霸、《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洗浮山》的賀天保,等。 不過,長靠和短打的區別,不能只講服裝形式,也不能絕對化。

像“水滸戲”《壹箭仇》中的史文恭,他的身份是曾頭市的教師爺,不能像部隊將帥那樣頂盔貫甲,所以不紮靠,穿的是壹種行話叫“紮巾”的帽子,穿的是箭衣,但是他與盧俊義對槍的打法仍然屬於長靠。 壹直要到後面偷營、水擒的表演才屬於短打。

勾臉戲 長靠武生還有壹個特點,就是還要演壹些勾臉的戲。戲曲術語,把角色按壹定的圖案往臉上塗抹油彩的化裝方法叫作勾臉或揉臉。

武生演的勾臉角色,常見的有:《鐵籠山》的姜維、《金錢豹》的豹子、《艷陽樓》的高登等。 猴兒戲 武生除了勾臉戲外,還要演“猴兒戲”,就是《西遊記》故事裏的孫悟空。

孫悟空也是勾臉的。壹般來講,生行的表演應當莊重,但猴戲必須毛手毛腳,這是京劇從昆曲班中沿襲下來的傳統,歷代的武生大師幾乎沒有不演猴戲的。

3。旦行是京劇中的後起之秀,在本世紀中,由於壹大批旦角藝術家的崛起,創編了大量的優秀劇目,這壹行當的表演藝術迅速發展,使得它壹躍而上,超過老生,成了京劇最重要的行當。

旦角的門類也比較多,大致可以分為青衣、花旦如:《戰宛城》中的鄒氏、武旦、老旦等幾個門類。 青衣,又叫正旦,扮演的都是性格端莊幽靜的正面人物。

“青衣”壹詞來源也出在人物的服裝上,許多戲裏,像《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武家坡》的王寶釧、《汾河灣》的柳迎春等穿的都是壹種樸素的青褶子,所以,大家就把正旦叫作青衣了。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像《二進宮》的李艷妃穿的是龍(巾皮),《三擊掌》中的王寶釧壹出場穿的也是所謂的鳳冠霞(巾皮),到與父親決裂以後,脫去寶衣,才換上了褶子。

劃分青衣的標誌主要還是人物性格和藝術特色。青衣的特色向來是以唱為主,這有點像安工老生。

青衣的唱,主要是用假嗓,與前面介紹的小生有接近的地方。演唱的風格不但要清亮嬌脆,還要有陽剛噴礴的音色,不能過於柔媚。

它的念白,也必須上韻,念韻白,不能念京白,為的是顯出端莊凝重。 旦角中,比較復雜的是花旦。

花旦的門類很多,扮演的人物也很雜。 大多數是風流美艷、活潑可愛,也有剛健阿娜的。

穿戴服裝各式各樣,有的也念韻白,但更多的是念京白。 過去,花旦在表演上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壹般都要“踩蹺”。

所謂“蹺”,是壹種木頭做的假腳,用來模仿古代婦女的“三寸金蓮”。而綁上這種假腳走臺步,使身段,甚至開打表演,是壹項需要經過艱苦訓練的特技,行話叫作“蹺工”。

1949年以後,戲曲界實行了“廢蹺”。現在的舞臺上已經很難看見這樣的表演了,“蹺工”技藝也瀕於絕跡了。

在花旦行中,扮演《遊龍戲鳳》中的李鳳姐、《拾玉鐲》中的孫玉嬌、等天真爛漫小姑娘的,行話叫作“閨門旦”。閨門旦的表演舞蹈性比較強,身段玲瓏活潑,富有舞蹈性。

唱工上的特點是運用的唱腔全是西皮調,或者是南梆子,不唱二黃腔調。 花旦中還有壹類角色,現在在舞臺上比較少見,那就是“玩笑旦”。

玩笑旦過去是壹些“玩笑戲”中的主角,像《張古董借妻》裏的沈氏、《打面缸》裏的周臘梅、《打花鼓》裏花婆、《蕩湖船》裏的船娘、《探親相罵》裏的城裏親家等等,只是這類“玩笑戲”今天已經在舞臺上很難見到了。 我記得,有位專家在三十多年前就寫過壹篇文章,題目就叫作《今人不懂“玩笑戲”》。

玩笑旦藝術上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不壹定唱西皮、二黃,而是唱壹些雜腔小調,像《張古董借妻》唱吹腔、《打面缸》唱的是南鑼、《打花鼓》唱的是風陽歌、鮮花調,等等。 花旦中的潑辣旦,都是大方不拘,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的人物。

最典型的就是《刺巴傑·巴駱和》中的巴九奶奶馬金定。這路角色有解近武旦的壹面,但決不能演成純粹的武旦。

她們在開打時,常使用大杠子,而且在過去也不踩蹺與當時的花旦、武旦不壹樣,。

6. 淺談如何在小學中年級進行京劇欣賞教學

微課與翻轉課堂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中的微課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微課學生完成知識建構、難點解決、拓展延伸等內容,把課堂內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學生能夠更專註於主動的體驗式學習,實現知識的內化吸收,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我嘗試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與小學高年音樂欣賞教學相結合,並把微課創新應用於音樂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課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音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微課以豐富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演示抓住了學生的註意力,增強了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增強了音樂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興奮點和興趣,縮短感知時間,更好地將學生引導到預定的學習目標上,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7. 京劇臉譜知識

戲曲中,黃臉的方臘、白臉的龐吉龐太師,在歷史上都不是壞人。

同是猴臉臉譜,臉譜造型也有不同。譬如大鬧天宮時期的美猴王孫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被封‘鬥戰勝佛’的孫悟空,臉譜有的表現出反抗精神、頑強和正義精神、還有的表現作為壹個得了佛家“正果”的猴王形象。

(而且即使同壹個人物的臉譜,不同藝術家也有豐富的不同譜式) 再如花果山上的猴帥、猴將形象。老猴通臂猿老成豁達、深謀遠慮,墨猴形象主要以黑色等暗色為主。

八仙鬥白猿中的白猿,顯得機敏有趣,以較白的亮色為主(為了襯托劇情,額頭上還有壹個仙桃的圖樣) 假悟空六耳獼猴就顯得狡詐多動。 同是天庭的星宿猴臉,觜火猴(就是封神榜中的方貴。

孫悟空在天宮與他交過壹手)機敏活現(昆腔劇目的齊天大聖、觜火猴等臉譜與京劇的不完全相同)、九曜星中的羅睺(蝕星) 則壹臉官相、故作威嚴。

8. 京劇介紹

京劇道具 京劇的道具通常具有十分寫意的象征意義,它不像話劇那樣講求實景,而是留給觀眾很多的想象空間。

桌椅類:京劇中桌椅恐怕是使用最多的道具了。通常就是代表屋裏的桌椅,但同壹把椅子可以在壹出戲裏,前面代表普通的座椅,後面就代表龍床了。

桌椅除了用作桌椅外,還可以當作門,椅子壹擺,兩人前後壹站,門裏門外的感覺就有了。桌椅還常常代表高山,土坡,將臺等等,高出平面的層面,還可以摞起來用。

演員登上桌子,根據劇情可能就是上了高山,或是上了高臺。有時為了表現貧寒,家裏也有板凳出現,用途多種,道理和椅子壹樣。

旗幟類:根據場合形式的不同,也有很多含義。通常見到的龍套打的旗,代表千軍萬馬或者是儀仗。

轎旗,兩個人打,形狀有點像門,用來代表轎子,像《鎖麟囊》裏薛湘靈出嫁時用的。車旗,壹個人在後平舉兩面畫著車輪樣子的旗子,用來表示各種車輛。

《打龍袍》、《挑滑車》等戲裏都有。 還有些如號令旗等。

馬鞭:這是京劇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只壹根馬鞭,就代表了馬,或騎或牽。

加上演員的表演,給人以活生生騎馬的感覺。 武器:刀槍劍戟,不壹而足。

包袱:京劇裏的包袱根據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常用來表示行囊,金銀,印信甚至首級等不同的東西。 其他實物類:跟實物形象沒有太多區別的道具,如酒壺酒杯,書卷,燈燭等等就不多列舉了。

  • 上一篇:龍虎鄉的介紹
  • 下一篇:小說怎麽出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