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會背,而是理解文化內涵,探究我們從哪裏來,我們為什麽成為現在這樣,又會往哪個方向去。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閱讀古文有困難,更別談理解了。《夫子說》是郝廣才寫作,根據他自身對《論語》的理解,用淺顯易懂的小故事來講解深刻的道理,啟發孩子們去思考。最特別的是他運用了西方的壹些表現方式和西方故事中常見的動物形象,容易受孩子們的喜愛。
《論語》中的“論語”就是孔子說的話,孔子又是誰呢?郝廣才用“夫子說”,也就是“老師說”,孩子壹下子就理解了。用熊貓來代替老師,把學生畫成熊(是隱喻熊孩子嗎,亂猜),延續《論語》中師徒對話的形式,講述壹個個有趣的故事。
正文第壹頁讓我想起電影《功夫熊貓》----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中國,而且要從壹只喜歡滾來滾去、滾來滾去的大熊貓身上說起。而《夫子說》第壹頁是:在古老的中國,有個很有學問的哲學家,他有很多學生,學生都稱呼他“夫子”,就是“老師”的意思。
夫子和三個學生站在高山上的場景有電影大片的既視感,這與俄羅斯插畫師歐尼可夫深刻的繪畫功底有關。
繪本中有11個小故事,對應文中最後附錄的《論語》節選中的11個“子曰”。
比如樂林說了壹個故事,有個農夫發現家裏有只雞會下金蛋,但是每天生壹個金蛋已經無法滿足他了,他想母雞身體裏肯定有很多金子,不如壹下子取出來。結果是母雞被殺了,裏面什麽也沒有。樂林說,這個道理說明了自己喜歡的不可以拿來對待別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樂山不同意,說這個故事是說想要貪快反而慢。夫子說樂山說的更對,做事情如果做過頭,和做不夠是壹樣不好的。這就是《論語》中的“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親子***讀時可以壹次講1-2個故事,也可以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如果能和孩子們在生活中觀察和總結,思辨能力壹定會提高的。
最後,送個彩蛋。《夫子說》有有聲書,配音員深情並茂,特別是給夫子配音的人,蒼老又有智慧的聲音,壹下子就能把聽眾代入故事的情境裏,仿佛壹個睿智的老者在我們身旁講故事。在喜馬拉雅上搜“郝廣才”就可以找到,免費聽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