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小說與散文、詩歌和戲劇的區別在哪裏?有哪些?

小說與散文、詩歌和戲劇的區別在哪裏?有哪些?

詩歌?

詩歌是壹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壹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壹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

富的想象,語言凝練

而形象性強,具有

鮮明的節奏,和諧

的音韻,富於音樂

美,語句壹般分

行排列,註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壹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誌,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情,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壹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現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 派、九葉派、朦朧詩、新生代詩歌

小說?

小說是文學的壹種樣式,壹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壹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壹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壹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幹”,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我國古代的小說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魏晉南北朝,當時被稱為筆記小說,主要有誌人小說和誌怪小說兩種。唐代是小說的成熟期,當時的小說被稱作傳奇,宋金時期流行話本小說。元末與明清時期小說發展至高峰,出現了長篇白話小說。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準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壹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壹些事跡,如魯迅所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壹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壹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任何壹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壹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這個過程壹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壹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壹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小說與作文壹樣,也註重描寫和選材。壹部好的小說就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象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裏。以上說的是傳統小說的壹些特點。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散文?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壹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壹篇散文具有壹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散文主要分敘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壹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另說,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湧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註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壹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壹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征等藝術手法,創設壹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遊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戲劇?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壹種綜合藝術。

公元前4世紀,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壹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各種生物的行動的模仿 。2個世紀以後 ,印度的第壹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 ,也是戲劇的本質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 :不管是什麽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壹切器官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臺乃是人的自覺意誌發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誌的發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鬥爭,這就構成“意誌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於此。美國戲劇理論家J.H.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歸之為“自覺意誌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於戲劇是處理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自覺意誌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這種觀念可以壹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而戲劇是“激變”( crisis ,又譯危機 )的藝術,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壹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系在壹起,並強調情境的本體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 、劇作家J.-P.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並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壹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這種觀念也從壹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

在古代希臘 ,藝術被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 、建築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範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應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因而被稱為綜合藝術。

每壹種藝術都有特殊的表現手段,從而構成形象的外在形態。作為壹種綜合藝術,戲劇融化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它們在綜合體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現是:①文學。主要指劇本。②造型藝術。主要指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 。③音樂。主要指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配樂等,在戲曲、歌劇中,還包括曲調、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劇、戲曲藝術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話劇中轉化為演員的表演藝術——動作藝術。

戲劇中的多種藝術因素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在綜合整體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在戲劇綜合體中,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本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形體動作和臺詞,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其他藝術因素,都被本體所融化。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直接決定了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它作為壹種文學形式,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劇本,不是好的戲劇作品 。戲劇演出中的音樂成分,無論是插曲、配樂還是音響,其價值主要在於對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協同作用。戲劇演出中的造型藝術成分,如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演員塑造舞臺形象起特定輔助作用的。以演員表演藝術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想劇等;

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悲劇:沖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 毀滅給人看”。

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正劇:將悲劇和喜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壹種文學體裁。狹義的雜文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壹種文體。廣義的雜文是指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壹種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詩歌是壹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壹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劇“調解成為壹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 上一篇:小型垃圾焚燒爐會取代傳統的垃圾填埋場處理垃圾嗎?
  • 下一篇:山東青州大福地傳統文化基地培訓班十壹月幾號開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