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薩克族是世界著名的遊牧民族之壹,同時又是壹個重要的跨國民族,總人口現已超過千萬。哈薩克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代,他們分布很廣,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從阿爾泰山、天山向西直到裏海約300多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地域,都有哈薩克民族活動的痕跡。目前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有12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壹、文體娛樂
哈薩克族的娛樂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其娛樂方式與騎馬、放牧、狩獵等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主要有賽馬、摔跤、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據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牧業上的狼害相當嚴重,牧民對狼特別仇視,壹旦獵獲了狼,大家便壹湧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取樂。後來就逐漸由叼狼演變為叼羊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中得到的獎品,主人壹般都不會占為已有,而是將其中的相當壹部分分給親人、朋友,和大家壹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克孜庫娃”,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喜愛的壹種馬上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追”壹般在夏秋季節空曠、平坦的草甸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據說很早以前,有兩個哈薩克部落的頭人結成了兒女親家,在姑娘準備過門那天,來接親的人有意誇贊他們新郎的馬是最好的千裏馬。新娘的父親聽後便說:“我女兒騎的馬才是最好的馬,不信可以比壹比,如果妳們的馬能追上我女兒的馬,今天姑娘就過門,否則就改日再說。”於是比賽開始了。姑娘因為對小夥子早有好感,於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裝讓小夥子追上,借機進行交流和溝通,返回時她又讓小夥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後面追趕,結果把“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於是“姑娘追”就由此產生了。從此以後,哈薩克族有許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嬉戲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並結為終身伴侶。如今的這種活動已不再拘限於青年男女,有時壹些結了婚的成年男女也會參與其中,但壹般要求男女雙方要年齡相近,因為這樣才可以隨意的做遊戲和開玩笑。 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前有壹只白天鵝化為女子,和壹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壹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的由來。這個傳說反映了“姑娘追”這種馬上遊戲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習俗。“姑娘追”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民俗風情活動的重要內容之壹。熱情好客的哈薩克姑娘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同參加這種馬上娛樂活動。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壹種馬上娛樂活動,同時又是壹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壹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馬上運動。盛夏時節,牧場綠草如茵,草茂馬壯之際,牧民在休閑時,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
摔跤: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之壹,是壹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運動。每逢婚禮、割禮、周年祭祀都會舉行摔跤活動。馬上角力,又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組,壹對壹進行比賽,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揪下來,或直接拉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
賽馬:賽馬是哈薩克族人十分喜愛的壹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壹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裏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壹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馬上角力:亦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競賽的人分成兩組,壹對壹進行比賽。兩人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揪離馬背並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比賽時有許多人圍觀,圍觀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選手獲勝,不時地為選手吶喊助威。
馬背拔河:兩個人騎在馬上,拉壹條兩米多長的皮繩,中間地上劃壹長綞為界,誰騎的馬配合得好,誰就可以把對方拉過界河。
騎馬搶布:這是哈薩克族年輕人鍛煉身體騎馬本領的娛樂活動之壹。布長壹米左右,顏色或紅或綠。開始時,先由壹個小夥子拿著布騎馬飛跑,其他人乘馬尾追。被追上人發現快要被追上,必須迅速將布交給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後大家繼續追趕第二次拿到布的人。這樣連續不斷,猶如接力賽車壹樣。騎手們跨過河流,越過高山,沖破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直玩到大家盡興方罷。這種活動主要是鍛煉年輕人騎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