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春節面塑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慶祝。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各地叫法不壹,形態也各有特點。這些面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壹般面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節面塑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壹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壹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流行於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制作面塑的習俗,各地叫法不壹,形態各有特點。”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時下,走進鄉下農戶家中,常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圍在壹起忙碌著,手中操持著刀、剪、筷、梳等工具,將已發酵揉勻的面團,經過搓、捏、切、壓、剪等工序之後,只只神態各異的“燕子”便出現在面前。待上籠蒸熟後,再經過點睛、畫羽、著色,但見“飛燕兒”有的輕盈靈巧,有的嬌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壹般。插在由村童從野外采來的沙棘枝條尖刺上的只只“飛燕兒”,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恰似壹幅“春燕鬧枝頭”的畫卷。這種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的農家面塑食品,為早春三晉大地帶來幾多亮麗景致。
二.起源發展
山西面食花樣繁多,人們不僅把面食當做壹日三餐主食,還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面花”,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這就是山西面塑,堪稱“可以食用的藝術品”。興盛於民間流傳至今天
山西面塑興盛於民間,流傳至民間,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系並發展變化著。它們大多出自家庭婦女之手,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壹,並不影響食用,而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幹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
在晉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劉先生(餐霸面塑)小時候就看著媽媽蒸花饃,到現在依然在研發制作,形成獨到的制作手法。他對山西面塑情有獨中,“過去絕大多數的山西民間面塑只是壹種被裝飾過的食品。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誰家有事都是村民幫忙壹起做,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祝壽,都要捏制作為饋贈禮物,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在那時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江南的鎮江以收藏、保存和研究民間文藝著稱,有被譽為“中國第壹庫”的我國首家民間文藝資料庫,該市實驗初中美術教師曹嫻將面塑藝術和國畫技法相結合形成獨特風格的仿國畫面塑,對面塑技藝進行了大膽繼承和創新。
三.造型特點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壹團面在手隨意搓揉,用小竹簽靈巧地刻畫,短短幾分鐘,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躍然指尖,它們有的龍騰虎躍,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這些用面制成的藝術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市面,也不過就是這幾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積澱和創作者絕無功利的思想以及他們的熱情和才思,使它出於俗而脫於俗,形成壹種樸素的民間市井文化,不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如今已成為壹種獨有的地方民俗。
四.傳承發展
從手指頭上產生的面塑制品,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大氣的陶冶,這般有趣,這般有情,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面塑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塑藝術作為壹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還需在傳承的基礎上大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調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艷麗而且營養豐富。活面制作發展為活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絕倫。
山西歷史厚重,面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飪大師倪子良說,“山西面塑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熱愛、從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著當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名揚海內外,面食與面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我們也將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壹件微縮的面塑作品,歡天喜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
五.春節民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澱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壹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壹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山西民間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面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竈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壹只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六.地區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壹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各地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系並發展變化著。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制面塑講究染色,面塑制品華麗別致。霍州壹帶,面塑不講究修飾著彩,有著樸素雅致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面的本色相間。
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壹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制作時把發好的面搟成大三角形,上面鋪壹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谷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大年初壹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壹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壹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壹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壹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壹種心靈崇拜物,壹種寄托心願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壹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壹種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竈時還要竈馬竈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壹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面塑。
運城地區的面塑分為花饃、面花、棗花、龍鳳糕等多種,每至喜慶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蒸些各式各樣的花饃,壹是祭祀祖宗,二是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本區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平陸、芮城、永濟、臨猗、運城等縣市的花饃,簡練粗獷,造型誇張,憨態可掏,既可欣賞,又可食用;新絳、稷山、聞喜、夏縣、萬榮等縣的花饃,制作精細,巧奪天工,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收藏價值。萬榮縣高村壹帶的面花很有名氣,品種有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花饃的制作方法是在發好的白面裏摻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樣、壓痕、重疊,制成花坯。入籠蒸熟,趁熱點彩、插枝即可。面花有壹種瑪瑙石的質感,艷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藝人制作許多屜面花,用於出租,如稍有陳舊,用白酒噴壹下,仍鮮艷如初。平陸、芮城壹帶農村,每到春節前要蒸壹個大棗糕,這種棗糕像壹個小屏風,當地人稱做“棗花”或者“棗山”,是專門給竈君爺蒸的,除夕晚上要豎著斜靠在竈君板上。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發好的粗圓面條盤成各種形體,中間夾著許多大棗,再把每個形體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狀,下面有兩條短腿,入籠蒸熟後即成壹體。聞喜、夏縣農家在舉辦婚事時,由伴郎用紅色包袱提著壹個龍鳳糕交給新娘家。龍鳳糕作為喜慶禮品,其用料、制作都非常講究。制作者選用上等面粉,采用分解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龍鳳頭、身裝飾面花與大圓糕分開放入籠裏蒸熟,趁熱點彩,再用小竹蔑將龍、鳳分別組裝。用竹籮插在圓糕上,最後用紅線繩將龍鳳聯在壹起即成。的節奏高潮的話,壹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面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
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壹鬥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訴衷腸。織女巧手早巳成為人間婦女崇拜之偶像。於是每到這壹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面塑藝術別樣之花。
新媳婦過門的第壹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壹點的人家要送蔔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更多山西傳統文化知識,山西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