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在俄羅斯布裏亞特***和國有50余萬布裏亞特人,壹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21世紀初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在生活上,他們較早地開始定居或半定居,房舍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有的人家還鋪設地板、瓷磚或地板革。住屋旁邊,是鐵蓋磚木結構的牲畜棚舍。即使居住蒙古包,包內也是十分清潔,家具齊全,擺放井然有序。幾乎家家都有收錄機、電視機,有的人家還有電冰箱。他們講究生活的舒適,在鐵床或木床上睡眠。他們使用絞肉機做肉類食品,使用牛奶分離器加工奶食品;家家有面包烤爐,烤出的面包色鮮味美,松軟可口。去布裏亞特蒙古人家裏作客,好客的主人會以奶食品和面包熱情款待您,並在面包上塗抹希米丹(稀奶油)和白糖。布裏亞特蒙古人的奶茶與其它地區不同。用壺將磚茶沏成濃漿,開水裝在另壹暖瓶中,牛奶單放容器內。喝茶時,將茶漿、開水、牛奶以每個人的習慣兌成不同成色的奶茶,壹般不加鹽。用羊肉、羊下水和草原上野韭菜做餡的布裏亞特包子香味撲鼻,並成為壹道知名的地方風味。
布裏亞特蒙古人的服飾別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著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別富韻致。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著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壹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於布裏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制技術發出由衷的贊嘆。
布裏亞特人樸實無華,熱情好客。許多布裏亞特人仍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給自足,每個家庭都有壹個小院,種植蔬菜、水果,養著豬、雞等畜禽。壹百多年前,布裏亞特女孩最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21世紀初她們要18歲以上才能結婚。布裏亞特蒙古人的婚禮仍保留著北方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風俗。婚禮大致分為訂親、送親和結親三個步驟。訂親由男方的使者牽線搭橋。訂親儀式上,女方家長常以假意推辭或壹時靜默來考驗對方的智慧,場面詼諧、風趣。女方家長接過男方使者呈獻的哈達,即表示應允婚事,男方使者將隨身帶來的奶食、糖果鄭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盤內,表示兩家已締結秦晉之好。此後,男方雙親擇日來女家認親,兩親家母合用羊皮縫被,備兒女新婚之用。婚禮舉行的前壹天晚上,女方家舉行隆重的送親儀式,當地人稱訥利祥。親朋、村鄰在包外毛氈上圍圈坐定,男的按輩份分長幼坐於東,女的坐於西;兩半圈銜接處,即將出嫁的姑娘衣飾壹新,面南而坐,旁有女伴相陪。她們的面前擺放著盒裝的熟羊頭。年長的歌手舉杯祝福,用高亢動聽的歌聲對出嫁的姑娘諄諄叮囑。歌兒結束的時候,人們燃起篝火,圍著火堆翩翩起舞,舞姿奔放,場面熱烈。翌日清晨,新娘跨上接親使者牽來的駿馬,由十余名男女青年簇擁著,向男方家馳去,綠野之上蕩起陣陣笑語、串串蹄聲。以馬送親,是牧民的傳統,不論男方家近在咫尺,還是遠隔百裏,都要乘馬相送。伴娘均為已婚婦女。婚禮的第三部曲是舉行結婚盛典。新郎家原有的舊蒙古包旁,搭起潔白的新包,上系七色彩條,成為草原上特有的洞房。女方送親人擺放完嫁妝後,要舉行搶枕頭儀式。女方家四個壯漢,抱著枕頭蹣跚而來。枕頭形狀奇特,兩頭粗細不同,長約壹米。男方家四名壯漢迎上前去,將枕頭圍在中間,雙方妳拉我拽,互不相讓,圍觀的人們叫好助威,十分熱鬧。難解難分之際,有長者出面勸解,方才罷手,雙方對視壹笑,***同將枕頭放於新人的婚床上。新娘卸下閨妝,換上婦人裝束:頭戴圓筒帽,其上珠玉熠熠閃光;足蹬高筒馬靴,烏黑發亮;婚前梳起的七根發辮合為兩根,分別裝入黑金絲絨縫制的辮套內,其下綴有鑲珠銀鏈。袍肩密褶聳起,腰部纖瘦,裙擺四散,猶如孔雀彩屏半開。盛妝的新娘雍容華貴,艷麗中透出幾分聖潔。此時新郎還在包外幹活,按牧民習俗,新郎被眾人請回後,新娘拜見父老尊長,逐壹向人們敬酒。酒過三巡,小夥子們跳起鷹舞,摔起蒙古跤,婚禮氣氛達到高潮。許多人平日主食壹半以本民族的手搟面、各類肉排等為主,壹半是俄羅斯餐。逢年過節時,布裏亞特人還要穿上本民族艷麗的布裏亞特袍(外形款式與蒙古袍相似)。布裏亞特聚居地有自己的學校,傳授本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知識,但21世紀初的年輕人平時已很少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布裏亞特人祈求神靈的方式也很獨特。在土著村附近,記者看到有許多樹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布條,壹位村民正站在樹邊,壹邊喝酒,壹邊往樹上灑酒、掛布條、扔錢幣。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家庭中有結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時,他們會以這種獨特的祭祀神靈方式,來祈求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平安、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