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壹代人的脊梁!您像壹支紅燭,為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壹個章節都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壹扇窗戶,讓我看到了壹個斑斕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艷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色,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 如果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麽會綻開那麽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 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老師,您就是這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默默地垂著葉的綠蔭!啊,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卻並不要求任何報酬。 您給了我們壹桿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給了我們壹面模範行為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 您是大橋,為我們連接被割斷的山巒,讓我們走向收獲的峰巔;您是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我們采擷到崖頂的靈芝和人參。 當苗兒需要壹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壹桶水;而當需要壹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壹杯水。適時,適量地給予,這是壹個好園丁的技藝。我的老師,這也正是您的教育藝術。 不計辛勤壹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壹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力量…… 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老師,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學生便是蚌裏的砂粒;您用愛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經年累月,砂粒便成了壹顆顆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師生涯,有無數驕傲和幸福的回憶,但您把它們珍藏在心底,而只是註視著壹待開拓的園地。 假如我是詩人,我將以滿腔的熱情寫下詩篇,贊美大海的遼闊和深遠。並把它獻給您--我的胸懷博大,知識精深的老師。 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壹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您像壹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壹分熱,發壹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無私的奉獻,令人永誌不忘。
2.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培育這些幼苗、花朵、小樹的老師就向辛勤的園丁壹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裏的每壹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姹紫嫣紅,茁壯成長。 中國古人雲:“師如父母”,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人們把老師比做“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老師給予的最親切的、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 “愛是壹縷金色的陽光。”我國現代文學家魯迅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教師對學生的愛,表現在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精力、熱情、才能和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識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結果。教師應該稱為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人們贊美教師就象春蠶壹樣“吐盡心中萬縷絲,奉獻人生無限愛,默默無聞無所圖,織就錦繡暖人間”。“春蠶”是廣大教師感到無比榮耀的稱謂。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春蠶食幾莖綠葉,吐壹片錦繡;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於這樣的稱謂。 人們把老師比作“春雨”,把學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澆灌。我們的老師就如那綿綿的春雨,用播灑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豐富知識去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秀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品德,用無私的奉獻精神去熏陶學生的心靈。廣大教師甘化春雨潤蓓蕾的高尚情操,為“春雨”的成為增添了無限光彩。 現在人們把教師比作是“人梯”——“那些為別人的成功,而作出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人”,人們把教師稱作“人梯”,正式因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具備了這樣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廣大的人民教師辛勤到耕耘在教育事業的園地,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地培育人才。而那些考上大學,走向成功,揚名立萬的學生,無壹不是踩在老師的肩膀上,以老師為人梯向上攀登到達人生的高峰。他們雖然生活清苦,卻情系祖國未來,心聯學子之心;雖是壹燭微火,卻燃盡自己,照亮別人。正是有了這些默默無聞的老師對這些莘莘學子的愛護和培養,才有了今天千千萬萬個不同崗位上人才發光發熱。也正是有了這些辛勤的園丁的工作,才使得現在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在正確的引導下和自己的努力下有了今天輝煌的成就,在這些成功人士的背後,除了要感謝父母和朋友外,難道不應該感謝壹下辛苦培養過教育過發現和鼓勵過我們的老師們嗎?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犧牲自己帶來希望的奉獻者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