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軍攻齊,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因功封為上卿。曾居功自傲,不服藺相如位居其上,後感其顧全大局,負荊請罪,結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東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陽西南)、安陽(今安陽西南)。五十四年,率軍駐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雖初戰失利,但很快摸清秦軍弱點,轉而采取堅壁避戰的方針,欲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次年,趙王中秦離間計而以趙括取代為將,趙軍隨即因錯誤的作戰指導而慘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號信平君,攝行相國職。同年,率軍8萬大敗40萬燕軍於鄗(今河北高邑東南),殺其將栗腹,遂與趙將樂乘進圍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後又助魏攻燕。二十壹年(前245),攻取魏繁陽(今河南內黃西北)。趙悼襄王時,因不滿樂乘取代其位而攻走樂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開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趙效力。趙王困於秦之攻伐,欲復用廉頗,然其使者受權臣郭開賄賂而毀之。廉頗終不被趙復用。後又至楚為將,郁郁不得誌,卒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
--------------------------------------------------------------------------------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相傳為山西安澤、古縣北寶豐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時勢造英雄。在紛繁變幻的戰國時代,湧現出大批文臣武將,他們各展其才,在那豐富多采的英雄畫廊裏,位置顯赫,映照千古。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家中的壹名舍人,按正常升遷,很難位居國相地位,但秦趙之間的尖銳鬥爭,為其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戰國後期,強秦加緊了東出兼並六國的攻勢,而三晉當其沖要。經過幾大戰役後,韓魏國力銳減,懾於秦威,逐漸不敢做正面相抗。趙國自武靈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騎射、大興改革以來,奮發圖強,比之其他中原各國,實力強盛,成為秦向東發展的勁敵。到了趙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後期,秦的攻勢加劇,秦、趙之間的外交、軍事鬥爭日趨復雜起來。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趙提出以15城易趙之“和氏壁”。這是強國對弱國進行的壹場政治訛詐。壹塊壁玉,無論多麽寶貴,也不能與15座城池相抵質,強秦不過借機試探趙之虛實而已。消息傳來,趙君臣明知是訛詐,卻無如之何。如作應允,顯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趙國徒受愚弄,而強秦更求索不已,如不應允,秦便輕易得到出兵趙國的借口,趙便面臨戰爭的威脅。這種被動情況,正是弱國外交難以為計的必然形勢。
藺相如在這緊要關頭,出面打破僵局。他對比秦趙實力,說明趙雖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從道義的曲直著眼,采取“寧許以負秦曲”的策略,來揭穿秦的騙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趙在道義上取得主動。
策略得到贊成,藺相如自報“願奉壁往使”,井保證“城入趙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請完壁歸趙。”
秦素稱“虎狼之國”,此次出使的艱難可想而知。但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慮,充分準備,所以臨事應變,處處主動。秦王便殿接見,輕慢趙使,接玉後又無意償城。藺相如智索國寶,嚴辭揭穿騙局,氣勢上占了上風。秦人欲以武力奪回壁玉,藺相如“怒發沖冠”,“舉壁睨柱”,表示了與國寶***存亡的決心,以生命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取得了“完壁歸趙”的勝利。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趙“澠池會’,是秦對趙的又壹次政治脅迫。當時,秦已連敗趙國,故趙王畏秦,在秦約趙王赴會時,趙王“欲毋行”。藺相如認為;“王不行,示趙弱膽怯也。”故自報奉陪趙王赴會。在會談中,以其機敏和雄辯,阻止了秦的欺侮,挫敗了秦的脅迫,再次獲得外交鬥爭的勝利。
廉頗為趙之良將,屢立戰功,威震諸侯,拜為上卿。藺相如的兩次外交鬥爭的勝利,與廉頗的統軍鎮守密不可分,秦僅以外交活動試探虛實,也正是懾於廉頗的武力。對此,藺相如有清醒的認識,而居功自傲的廉頗卻不識大體,在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時,極為氣憤,公然宣言:“吾見相如,必辱之。”拉開了較量的架式。
針對廉頗的挑戰,藺相如的對策是:每遇上朝,常稱病不去,不與廉頗爭位次;道遇廉頗,多引車避匿,以免發生沖突。當門人認為受到侮辱,紛紛要求離去時,藺相如向他們表白了心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這顧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僅使門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動,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頗聽後,也頓覺無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負荊請罪,於是二人成刎頸之交。將相之和,保證了趙國在爾後15年內,團結壹致,***同抗秦。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位,年少,太後用事,趙國的另壹上卿趙奢已去世,藺相如病重。秦國於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動用大軍進攻趙國之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為避開秦軍的強大攻勢,廉頗屯兵固壁不戰。在雙方相持3年之久後,秦派人離間趙王,促使趙王起用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代替持重穩健的廉頗,這壹陰謀逃脫不了藺相如的慧眼,他帶病勸說趙王:“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但趙王不聽,終於導致了長平慘敗,損兵45萬,元氣大傷,從此趙國每況愈下,於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為秦國所滅。
藺相加的壹生,是在維護祖國的尊嚴,保衛趙國政權的鬥爭中度過的。就其行事來看,顯然是壹位有著深厚政治素養和卓越識見的政治家,而他與廉頗“將相和”的故事,又譜寫了壹曲公忠愛國的贊歌。這支歌,人們世代相傳,激發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起著凈化人們心靈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