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規》是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2、《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4、《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壹。《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5、《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
6、《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 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壹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壹句的韻文極易成誦, 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壹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擴展資料:
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壹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壹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壹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壹個清晰知識體系。
《弟子規》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裏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壹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註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壹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