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蟲類是國際植物檢疫對象,在山東省有多少種類曾是個空白,但其為害早已存在。50年代初,山東省煙臺蘋果因果實上有蚧蟲類為害的約2毫米直徑的白點,周圍有紅色“暈斑”而影響出口。張之光1950年來山東農學院後,即在各地區、縣開展了采集蚧蟲類標本的工作。到80年代,他同石毓亮幾乎走遍了山東全省,采集到了中國14個蚧蟲科的標本7800件,制作玻片標本1 500余片,初步弄清山東省蚧蟲種類與分布為害狀況。與此同時,對常見的幾種蚧蟲如球堅蚧、梨圓蚧等做了深入研究,寫出論文,編入教材,並編寫出了《山東蚧類初誌(壹)》,為科研和教學奠定了基礎。
張之光80年代初作為蚧蟲類碩士研究生導師,為研究生開設蚧蟲分類學、蚧蟲文獻討論等課,培養了5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研究生時,他根據山東省煙臺地區飼養柞蠶有悠久歷史,柞蠶飼料為山毛櫸科的櫟屬樹木的葉片,該樹種的病蟲很多,為害也重,但無人研究。尤其是蚧蟲類中紅蚧科紅蚧屬、鏈蚧科櫟鏈蚧屬、壺蚧科鏈壺蚧屬、球鏈蚧科球鏈蚧屬、絳蚧科絳蚧屬等的為害與研究狀況,確定研究生研究上述蚧蟲科屬。這對解決櫟屬樹木被害影響柞蠶飼料問題有積極意義,也對填補這些科屬的空白,為繼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除在山東省外,他還到江、浙、雲、貴、川及東北等有櫟樹生長的地區調查,參閱國外文獻深入研究,發現了19個新種。研究的紅蚧屬生命表是對防治紅蚧作出的貢獻;在鏈蚧屬發現同壹種蚧蟲因在寄主上寄生部位不同,在1~2齡時有二型性,為食物與蚧蟲營養生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線索。退休後,他將這些寶貴的蚧蟲標本與鑒定材料均移交給研究生。
張之光從50年代初就註意天敵昆蟲標本采集和科學研究工作,並積累了大量的天敵昆蟲標本,服務於教學。他常結合教學,率領學生在棉田觀察、調查食蚜蠅(幼蟲)、瓢蟲捕食棉蚜、腫腿蜂寄生棉鈴蟲及菜粉蝶幼蟲、蛹等的情況。在他的教誨下,他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成了害蟲生物防治領域的專家並作出貢獻。
張之光主持了山東省害蟲天敵資源調查,並在1984年與學生王習文整理出《山東省天敵昆蟲名錄》。該名錄載8目、37科、102 屬、160種。每種天敵均有分布、寄主或獵物、采集場所、采集方法、簡要習性等。其中有農林害蟲78種,黑光燈(20瓦)下誘集的天敵昆蟲41種,並記錄各自出現的日期,有些還記錄其出現的高峰期。調查采集到的天敵昆蟲經飼養觀察,發現寄生梨梢卷葉蛾的壕姬蜂也寄生梨小食心蟲;寄生粘蟲的白星姬蜂也寄生豆蔔饃夜蛾;稻螟小腹繭蜂也寄生豆坑翅夜蛾。這些都是新記錄。這項研究獲山東省農業廳技術改進成果三等獎。
張之光自1950年來山東農學院,先後開設農業昆蟲學、害蟲生物防治及貯糧害蟲等課程。他執教嚴謹,條理清晰,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他常親自編寫教材。在教學日歷安排上,盡可能把講課時間與害蟲田間發生時間相吻合,以便於觀察。如春講小麥、棉花害蟲,夏講玉米螟、粟灰螟、大豆害蟲,秋講甘薯害蟲等。為講好貯糧害蟲這門課,他與泰安糧食管理所聯系,到該所參觀學習。尤其用氯化苦熏蒸倉蟲的過程,請技術負責同誌講解並作具體示範,防治後的效果檢查也讓學生們參觀。張之光對實驗課更是倍加重視。實驗前,親自采集新鮮標本,對害蟲形態特征描述力求逼真。所以,他的課受到學生們的贊揚。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1950年他邀請研究棉花害蟲防治的傅勝發為學生們作棉蟲專題講演。他多次帶領學生進行農業昆蟲學教學觀察。1951年6月同石毓亮率學生去惠民縣協助群眾用棉油皂防治棉蚜,指導學生田間設點取樣,認識棉蚜的不同蚜型及多種天敵。又分別於1951、1952年率學生在山東省產梨區指導觀察梨實蜂、梨癭蛾、梨莖蜂等害蟲的產卵、為害和防治。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俱獲提高。
張之光1965年提出結合生產現場進行教學體制改革。做法是:植保系三年級學生的農業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化學保護三門主課全在農場上課,主講教師及助教都食宿在農場。將同學們分為若幹專題小組,各自進行病、蟲、化保專題調查研究。這樣,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大田作物、各種蔬菜、果樹病蟲盛發期在農場現場教學,實踐了麥田粘蟲調查防治,玉米螟的生物學及防治,蔬菜害蟲的調查防治,果樹病蟲的觀察防治等。安裝的黑光燈,由學生輪流負責,收集制作昆蟲標本。農場還供給藥械,由師生承擔各種作物的病蟲防治。9月中旬現場教學結束前,對這種教學制度,從組織形式到實踐收獲作了全面總結,各專題小組進行交流,做到了互相學習,教學相長。師生們對這種教學形式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是面向生產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因此,自1965年以來壹直沿用。
張之光教授執教30多年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培養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為山東省的農業昆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1993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