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需要轉變觀念和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突破農業內部純粹種植養殖業限制,向加工和市場延伸。目前傳統農業所占經濟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農思想和舊的生產方式以及捆綁在農業上的人口和勞動力還大量存在。雖然農業依然難於抵禦自然災害,但汪洋大海的小農經濟,以自產自銷為主,總體上還是風平浪靜的。傳統農業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裏不可能成為世外桃園,在其轉變的過程中,除了自然風險還要經受市場風險,雖然面臨的是驚濤駭浪的未來,卻是農業新的革命和進步。壹、認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三個階段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需要壹個自然的又是自覺的發展過程。既要考慮廣大農民的適應性,不能人為的激進。應看到農民的種養習慣,特別是世世代代形成的農業經營理念,都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相距甚遠,當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傳統。必須在打持久戰的同時,戰術上爭取積極主動,正確把握好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從“三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可否劃為三個階段。1、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為輔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傳統農業占絕對優勢,現代農業處於萌芽和弱勢,但其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生命力,孕育著向更大範圍的推進。盡管大量農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層幹部的精力還在傳統農業上,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的趨勢,積極采取措施,就能從傳統農業中突破重圍,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傳統農業的汪洋大海中,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壹點壹點的推進現代農業的要素轉變。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要抓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推進現代化,就在群眾和幹部尚未提高認識前盲目地把農民拉過來,把土地調過來,要從基礎工作抓起,逐步地實現此消彼長,在***處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農民。積極向農民宣傳現代農業優勢,讓農民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擺脫不了貧窮,讓市場經濟和競爭意識在農民那兒入腦入心。其次,提高幹部。要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武裝幹部,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引導和服務“三農”,增強幹部指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第三,辦點示範。把農民的自覺性與政府的示範引導結合起來,發揮兩個積極性。通過在很少的面積上,由少量人發展現代農業,迅速富裕起來,使農民看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好處,讓農民教育農民、農民說服農民、農民動員農民,認識到現代農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慢慢地接受現代農業的全新理念,把廣大農民逐步引導到現代農業上來。我市通過示範發展早熟梨,讓農民看到早熟梨不僅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而且經濟效益高,農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種了20萬畝早熟梨,並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組織,舉辦早梨節,擴大市場,引深加工,還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在增加,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壹。2、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持階段。這個階段是在動員農民、教育農民,使農民對現代農業認識有所提高的基礎上,現代農業星火燎原,形成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旗鼓相當的格局。由於農業與自然緊密相連,農業生產力低下,基本靠天吃飯,這註定了調整結構,促進現代農業轉變還有壹個漫長過程,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更不會象工廠生產壹樣不受季節限制。可喜的是,現代農業的要素在這個階段有了非比尋常的發展。壹是現代農業的份量在增大。二是現代農業的機制在形成。壹家壹戶的小農經濟轉向規模化,加工和市場的鏈條在延伸,合作經濟組織在壯大。三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示範效應越來越突出,農民自願選擇現代農業的意向在增加。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舊事物的消亡是個痛苦的過程,不會自動退出舞臺,新的事物要突破舊事物質的束縛必然會有猛烈的暴風雨,因此在戰略相持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要完成量的積累,逐步走向質的飛躍,還須采取比以往更強的措施來支持現代農業,用正確的發展思路指導現代農業。既要立足於改造傳統產業,不簡單的否定傳統,又要發展現代特色種養業,把現代農業的優越性壹分壹厘地發揮出來。傳統產業改造壹分,現代農業就增加壹分,壹增壹減,現代農業就越發厚重,農業發展的天平就逐漸向現代農業傾斜。3、現代農業為主、傳統農業為輔的現代化階段。相持階段是兩種農業的較量,在量的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事物質變的條件具備了。第三階段就是在量上現代農業占絕對優勢後的飛躍。這時現代農業的理念、機制基本形成。無論是結構調整的規模,還是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都能完全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特別是農民的經營理念,大多已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同時農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農業人口和勞動力在減少,素質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農業規模趨於擴大,資本供給越來越充裕而勞動成本越來越高。因此,用機械替代體力勞動成為現實。現代農業完全取代傳統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目前,我們正處於第壹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過程中,有不少地方已進入第二階段,正確認識所處階段,對於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二、走農業結構調整規模化市場化的路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應將農業的生產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要完成生產目標的轉換,必須調整農業結構,由單純的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產量向適應市場需求、滿足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需要的方向調整。1、按照土地和糧食政策與農民作為市場主體自由選擇相結合的原則調整結構。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壹家壹戶的家庭經營,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在結構調整中既要貫徹中央政策,保證糧食、棉花的種植面積,又要尊重農民的意願,由農民選擇符合當地實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東西來種養和經營。這就會在同樣多的面積上增加效益。2、把適宜種養、有市場的東西調大,實行規模經營。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產業政策的要求,把壹家壹戶選擇出的經濟效益高的種養品種進壹步擴大,形成同類產品的專業鄉或專業縣或專業區域,進行大規模生產,形成規模效益,農民在自己不大的面積上也可以獲得規模效益。我市都昌縣在發展有核珍珠養殖中,通過示範引導,充分利用本地水面,並沖破縣域界限,把珍珠養殖發展到周邊地區,形成了千家萬戶的規模化養殖。目前,養殖面積已發展到8萬畝,有核珍珠產量占全國80%的市場份額,被授予“中國淡水珍珠之鄉”。規模化生產吸引各地客商紛至踏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千家萬戶的小規模養殖獲取了大規模生產的平均效益。3、把上了規模的品種調優,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使結構優化。食品緊缺時期,農產品生產追求量的最大化以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在數量上有了保障後,人們越來越重視質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綠色、有機食品已成為市場消費時尚,越是優質農產品價值越高。同時,國際市場有嚴格的綠色壁壘,國內農產品市場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因此農產品要經受市場競爭,必須堅持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促進結構調整的優質化,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保障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生產,從源頭到終端實行全程優質化。改變了過去優的不多,多的不優的狀況。4、做好兩個“流轉”工作,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道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轉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和農村資源從農業解放出來,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空間。壹是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或其它產業,使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減少,有利於形成少數人種多數人的地,擴大人均生產面積,為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使規模化經營成為現實。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漸轉移到少數人手裏,使農村勞動力與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就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掃清了生產關系的束縛,可以沖破壹家壹戶的壁壘,使農業機械奔馳在廣袤的土地上,且能廣泛運用科技。5、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結構調整提供紮實基礎。在壹家壹戶小規模耕作的情況下,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受到限制。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數人流轉,種養規模擴大,會湧現出許多大農場、大莊園,使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受壹家壹戶的限制,有條件在更大規模上推進。大機器的廣泛應用,又促進了產業化與結構調整,二者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同時在大農場、大莊園內,大量聘用大中專畢業生、精簡的機關幹部、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來工作,園區內實行現代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這也是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從整體上改進了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環境,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水平就會大大提高。三、走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路子現代農業就是要把農業從內部的壹產向二、三產延伸,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市場化。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模式,能較好地把種養殖、加工、流通融為壹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特別是在縣鄉搞農產品加工,能把部分農民轉成職工,由於他們能認識到作為工業原料生產的種養業的投入和辛苦,會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把現代技術條件下農產品加工的效益,部分地轉移到壹產,使農民也可以得到二、三產業中的壹些利潤,打破工農產品剪刀差。特別是產業化經營對二、三產業發展的促進,有利於實現城鄉產業的融合和城鄉協調發展,為農村的城鎮化奠定物質基礎。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二、三產上有突破,在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1、建好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通過調整結構形成工業原料的規模化生產,不僅可以使農產品進入鮮活產品市場獲取規模效益,同時規模化的生產也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解決了集中加工與零星資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對區內特色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實行跨區生產,建設地區性規模基地。其次要以企業為依托。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資金、品牌、信息、技術、市場和管理優勢,以現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資源基地擴建到全國有同類資源的地方。第三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尋求最佳資源組合。按照國家九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對同類產品生產加強跨區域合作,增大區域內資源規模,為加工業提供廣闊的原料生產基地,使加工業立於不敗之地。2、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要盡量辦在縣城或建在資源集中地。在發展中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壹是沖破鄉親觀念束縛,盡可能減少家族式的企業管理。用工業化生產理念來辦加工企業,用股份合作制來改造企業。用先進的工業管理機制、標準化的生產要求,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把土生土長的企業經營者培育成懂經營,善管理,視野廣,胸懷大誌,善於在市場經濟中駕馭企業、揚帆遠航的企業家,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二是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資金密集、生產周期長,同時,存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這就決定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有比工業生產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通過優化環境,把最好的資源做成最好的項目,吸引區域外資本,民營經濟和農村種養大戶來發展加工企業。通過產業化資金補貼等財政杠桿形式,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放到農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來壯大企業。目前大多數農產品加工廠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水平,精深加工不多,帶動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從實踐看必須形成強大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才能在競爭壓力中不被各個擊破。因此,在當前要搞好企業整合,鼓勵並扶持現有的工、農和企、企加強聯合,用現代企業制度把散、小、弱企業整合發展成為龍頭企業集團,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經營。例如我市紡織業情況,有充足的原料,歷史上棉花產量達到240萬擔,與湖北、安徽等棉花主產區緊密相連,還有大量的苧麻、蠶桑、化纖等原料。有較好的紡織工業基礎,有大量的紡織機器、紡織技術人員、專門熟練工人,當地群眾有接受發展紡織產業的觀念。現在,零散紡織加起來也有近100萬紗錠的規模,近年各縣區引進了大量服裝加工企業。問題是這些資源和企業零散,在市場上內部惡性競爭,互不聯系,產業上紡多、服裝加工多,中間的織布和印染少,形不成鏈條。急需要在橫向上形成產業聚集,合理分工,市場上***同對外;在縱向上,形成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完整的產業鏈條,減少成本和風險。這是保持產業強勁發展的必由之路。3、開拓市場搞活流通。要在立足資源基地、擴大加工基礎上開拓市場,既賣鮮活產品又經營加工產品,讓農民成為商人、經紀人。壹個縣壹個地區原料基地擴大之後,其規模效益,必須通過擴大市場來實現,這就要求縣域經濟走出縣外、省外、國外,讓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在鮮活市場和加工產品市場兩個日益成熟的市場內,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必須從產品質量控制,打造市場品牌,提高營銷手段等多層次著手,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要用先進的商業理念武裝企業職工和農民,提高他們的經營決策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能及時準確地分析了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內外市場狀況,包括主要競爭對手的情況及影響供求變化的多種因素,避免企業和農民生產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進大生產,獲取高效益。四、創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的農業組織形式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是壹種經濟社會行為,越是社會化的經濟發展,越需要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對農業組織形式變革要求越來越迫切。只有正確把握組織形式變革的方向,才能在深化農村改革中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組織形式,首先是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單位的集體經營向以壹家壹戶為主的家庭經營轉變。由此也拉開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序幕。過去的農民集體生產雖然有利於規模生產,有利於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這種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是虛假的,追求“壹大二公”,與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抑制了農民的創造力,所以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農產品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2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產品由長期短缺進入了供求平衡,豐年有余的新階段,充分證明變革了的這種組織形式,把農民從對生產隊、公社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來,發揮了農民個體力量,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多層次需要,是壹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符合這個時期我國國情。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分散化、個體化生產經營的農民,越來越經受著市場、自然和技術三重風險,在重重壓力下,廣大農民發揚首創精神,不斷調整經濟組織結構,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在壹家壹戶生產的不平衡發展中,有壹部分大戶或企業脫穎而出,但這僅僅是少數。大多數小戶生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在實踐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聯合起來,建立起利益***同體,如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同應對各種風險。這樣原來壹家壹戶的組織形式悄然演變成四種要素同時並存的形式,即壹家壹戶生產經營、代表眾多小戶利益***同體的合作經濟組織、大戶、企業。其中的合作組織是小戶發展壯大前的壹種緩沖組織形式。這些要素在實踐中相互組合,形成了:公司+農戶、農戶+大戶、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公司。目前的農村組織多是這四種要素的不同組合。如我市都昌縣周溪鎮把珍珠養殖和加工發展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養殖和加工者,建立了若幹專業合作組織,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同體,有的通過合作組織***同對外,有的是合作組織加公司,形成了統壹加工,統壹生產、統壹價格,大大提高了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養殖戶、加工戶獲得了規模養殖和加工的利潤。隨著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農業組織呈小戶做成大戶、大戶做成企業的趨勢,這種發展和變化,還需在量上積累,在質上飛躍,產生大戶和企業的條件正在顯現。壹是隨著兩個流轉的加快,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下的農戶逐漸占有規模的農業資源,有條件向農業大戶、企業家轉變。二是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目前的多種組織形式並存的局面,將在不平衡發展中促使許多小戶變成大戶,大戶轉變為企業。三是農業現代化都要求農業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競爭促使農業主體從種養殖向加工和流通發展,要求農業企業的現代管理和經營意識不斷增強,將使農業企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可以設想,以後的農業組織形式雖然還是壹家壹戶經營,但與從前的壹家壹戶家庭經營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時壹家壹戶變成了大戶或企業。在量上大戶或企業占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多了,聘用農村勞動力多了,擁有的農業機械等現代化工具多了。質上的飛躍就是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參與農業勞動和管理的的有農民、大中專畢業生、技術人員,專業管理者,精簡了的機關幹部。產業鏈條拉長了,盡管有的可能是單純的種養基地,但多數會從種養發展到加工、流通;經營方式不是原來的壹家壹戶的小生產,而是企業化經營,講求效率,真正用工業理念、企業制度和管理來經營農業。這種新的組織形式的轉變還有壹個較長的過程。要推進這種轉變,必須解放思想,在放活組織管理,破除陳舊觀念上下功夫,不斷改革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群體的創造活力,讓壹切有利於農業組織形式轉變的要素活動競相迸發,讓新型農業組織形式的活力充分湧流,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上一篇:師承中醫流程下一篇: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祖先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