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壹年,德州西門外燒雞鋪老板賈建才有急事外出,臨行前告訴店小二壓實爐火。哪知年輕人覺多,小夥計居然在爐竈前睡著了,壹覺醒來煮過了火,束手無策之際,賈老板返回。因舍不得這壹鍋的燒雞,只好出鍋擺在店門口,沒想到雞香誘人,瞬間飄滿了整個街道,路人紛紛圍過來,有人買了壹只,當即撕下壹塊肉放進嘴裏壹嘗,呵,肉爛骨酥,香味透骨。賈家燒雞壹時名聲大盛。
賈建才後來又反復琢磨,改進技藝,扒雞的傳統做法逐漸成型,大火煮,小火燜,也就是文武兼備,先武後文。賈家燒雞漸成氣候,怎樣能和其他燒雞區別開呢,賈老板苦苦思索。這壹天,賈建才吩咐小夥計準備兩只壹斤左右的燒雞,小夥計問“為什麽非得壹斤左右呢?”“壹斤的小雞生長期在4個多月,肉質好,做的燒雞最出味。”(今天我們推薦的這只燒雞就是壹斤左右,為保證口感,廠家拒絕了人工飼料餵養的50天左右達到壹斤的圈養雞,而全部采用生長期4個月的散養土雞)。
提著這兩只燒雞,賈建才拜訪了德州城裏的馬秀才,請他給燒雞起個名字。老夫子詳細問了燒雞的做法,邊吃邊吟,壹首詩瞬間而就:熱中壹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竟襲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齒馨長留津。”詩成吟罷,脫口而出:“好壹個五香脫骨扒雞呀!”
德州五香扒雞之名隨之傳揚開來,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