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思南土家花燈

思南土家花燈

金黔在線訊思南土家花燈,大致起源於唐宋之間,風行於明代、清代,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花燈盛行。土家花燈中《盤燈歌》中這樣唱:“燈從唐朝起,戲從唐朝生……”

思南土家花燈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最初是“二人轉”,其中《門鬥轉》、《鷹展翅》、《邊魚戲水》、《膝上栽花》和《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連歌帶舞,十分動人。明末清初發展到了三人出場,或壹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壹女”叫“雙獅戲球”。也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雙花燈”。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裝,紮假發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執彩巾。醜角又叫幹哥,反穿皮襖,紮腰帶,瓜皮帽子頭上戴,右手執大蒲扇。幹哥圍繞幺妹轉,相互旋轉唱跳,幹哥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幽默可笑。

思南土家花燈到清朝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已發展成為花燈戲——高臺戲,這是花燈史上的壹個大的飛躍。清道光年間,思南土家花燈由原來在室內演出變為院壩搭矮臺演出,土家人稱之為矮臺戲。清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還鄉,在家鄉羅家壩搭了壹正規的舞臺,把土家矮臺戲搬上了高臺演出。高臺戲由此而得名。形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高臺戲,立即聲震全縣,甚至越過縣界,民間不管紅白喜事,過年過節,都爭相邀請戲班出戲。

思南土家花燈內容豐富,程式龐雜,有傳統的正燈,如“盤燈”、“開財”、“萬事興”、“說春”、“說十二花園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鬧子”等20多種。內容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歡度新春、借古喻今、勸人潔身自好、勤勞致富、吟花詠草、寄物抒情托誌等。

新中國成立後,思南土家花燈得到長足發展,1956年,縣人民政府組織花燈會演;1958年,在充實,擴大的基礎上建成了花燈劇團。思南土家唱燈從來沒有女人參加。1956年,全縣花燈會演,要求婦女演旦角,土家老藝人田應喜到處動員,終於把許家壩兩個15歲的女孩許朝珍、許義福請來了。田應喜還把自古以來醜、旦角以“夫妻”相稱的唱法改為“哥妹”相稱。這種“哥妹”相稱的唱法,壹直保持到現在。1958年,出席全省文藝調演,田應喜等人創作的大型歌舞《社會主義好》博得省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揚。1995年,花燈劇《喜相逢》和花燈歌舞《龍鳳花燭》參加全省花燈調演,均獲優秀節目演出獎和創作獎。

1993年,思南縣許家壩鎮獲省人民政府命名的“花燈藝術之鄉”。 作者:田永紅 來源:貴州日報

  • 上一篇:怎麽用壹套合理完整的說辭反駁傳統的家人封建思想?
  • 下一篇:如何出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