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惠州的習俗

惠州的習俗

惠州民俗風情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惠州人從正月初壹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壹街壹龍,武班、鄉村舞獅。 惠州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紮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壹路鼓樂不斷, 壹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鉆來鉆去,謂“鉆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鉆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先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壹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壹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惠州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在惠州,流傳著壹首民謠:“五月節,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壹至初六,惠州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歷“五月節”,惠州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惠州稱:八月半。 惠州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壹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惠州民間從節羊壹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壹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壹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壹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合家壹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壹年壹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惠州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惠州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歷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壹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惠州較為獨特的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壹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原因,惠州人則利用重陽節期間風力適中,又不會下雨,秋高氣爽,所以,到了重陽節,放風箏的愛好者帶著各式各樣的風箏來到空曠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現在較受放風箏者偏愛的地方是市區內的賓江公園和位於江北的體育公園。

  • 上一篇:怎樣給外國留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戲曲文化
  • 下一篇:戲曲進校園發言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