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從最西端東經73°40′的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到最東端東經135°2′的黑龍江與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從最北端北緯53°33′的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到最南端北緯3°52′的曾母暗沙,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南北跨緯度約50度,國土面積達963萬多平方公裏,領海約470萬平方公裏。
正是因為我國國土面遼闊,人口眾多,受自然環境、歷史條件、經濟狀況等的影響,因此我國很多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以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壹線為例,其北側屬於以面食為主的北方地區,而南側則是以稻米為主食的南方地區。此外,西北、西南、東北、華中等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
不同的區域,除了風俗習慣上存在壹些差異外,飲食特點以及生活方式上也存在諸多的不同,我們再以食辣為例,四川人是“不怕辣”、湖南人是“辣不怕”、江西人是“怕不辣”,三個字簡單的排列組合壹下就能反映這三個地方的人的飲食習慣和特點,都與辣椒有“緣”。
老話說得好,壹天之計在於晨,我國很多地方的“早晨”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廣東的早晨是從壹盒腸粉開始的,武漢的“早晨”叫“過早”,少不了熱幹面和蛋酒、面窩之類的早餐(壹說武漢平均每天要吃掉2000噸熱幹面),而成都的早晨是從八九點鐘的茶館開始的,並且茶館裏除了喝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掏耳朵”,也稱為“采耳”。
而成都人這種喝茶采耳的習慣至今已經延續了上百年,如今“成都采耳”已被列入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成都的很多大街小巷都有從事與“采耳”及其相關工作為生的人,有的甚至成為職業采耳人和“非遺”傳承人。可以說采耳是壹個膽大心細的活,畢竟耳朵內部結構比較復雜,並且也是人體最敏感最怕疼的壹個部位,因此要想達到“身體像要被掏空的感覺”,采耳人的技術壹定得過硬。
通常情況下,傳統的手工采耳壹***分為三個步驟完成,分別是:
1、用雲刀在外耳道做放松的動作,給人壹種麻酥的感覺;2、用壹種叫做“馬尾”的非常柔軟的東西在耳朵內外輕微滑動,給人壹種癢癢的感覺;3、用專用耳扒或勾子在耳朵裏面扒壹扒、勾壹勾,將裏面的臟東西弄松,然後用鑷子夾出來。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要掏耳朵,主要是耳道裏面有壹種叫耵聹的東西,也就是耳屎,它是由耳道內皮宵與皮膚腺體分泌的液體以及外面進入灰塵混合形成的,掏耳朵就是要將這些臟的東西掏出來,以至於耳朵裏面不會癢,消除這種不適的感覺。
通常情況下耳屎會隨著咀嚼、側臥、翻身等運動或體位的改變自動排出,但是有些人就不能正常排出耳屎,或者由於壹些原因耳朵裏也會出現幹癢的情況,這樣就會分散註意力,甚至引起耳脹、聽力下降的問題。而自己常規掏耳朵的工具基本上是金屬材質的挖耳勺或棉簽之類的,這樣很容易損傷耳道黏膜出現感染,並且頻繁不規範的操作會引起耳道黏膜分泌異常出現分泌物過多造成越掏越多的情況,進而形成耳屎栓塞,這種情況壹旦出現,就需要專業的醫生來解決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的采耳工具越來越多,技術也在不斷的革新,為科學掏耳朵、杜絕盲掏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