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吹奏的樂器有古琴、塤、篳篥、古琵琶、古箏、箜篌等。
1、古琴
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還嵌有十三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演奏裏右手撥弦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
2、塤
古代吹奏樂器,形似梨,用陶土燒制而成。最早出現於約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時期的五音孔陶塤已能吹奏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發音古樸醇厚而悲壯。
3、篳篥
亦稱“蘆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起源於西域,後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有大小篳篥,桃皮篳篥及雙篳篥等多種形式。隋唐至宋元時盛行全國。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篳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在詩行中常有細致的描述。
4、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兩種不同演奏手法的稱謂,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所以遠在秦漢時期,對類似這種演奏手法的樂器壹般地把它們概稱琵琶。以後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逐步定形為壹種半梨音箱,曲項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既能表現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勢,也能表現花前月下纏綿的思念之情。
5、古箏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地,故史稱秦箏。漢晉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後增為十三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聲音階定弦。傳統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
6、箜篌
古代彈撥樂器,盛行於漢唐時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明代以後漸少使用。現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長演奏劃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現力極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