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建築中多用螭的形狀作為排水口的裝飾。螭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是古代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屬於壹種沒有角的龍。
北京大多數古建築,如故宮、天安門、天壇、鐘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排水口。建造初期時,秦始皇在墓壙迎水面挖設壹條超過地宮設計深度,平面呈U形的人工溝壑,從而匯聚各地層地下潛水,並阻攔其進入墓壙。
紫禁城內總的排水走向是將東西方向的排水匯聚到南北幹溝內,再流入內金水河,最後匯入護城河。
中國古建築屋頂排水
中國古建築防水有“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防,剛柔並濟”的理念,說到“排水”,古人首先是從屋頂下功夫。
古代建築的屋頂,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慣性沖出檐外。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多用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的坡度超過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於30°,利用慣性使快速流下的雨水沖出屋檐外。
各種屋頂式樣中最有利於排水的,叫作懸山頂。所謂“懸山”,就是屋頂房檐伸出“山墻”外,顯然更容易將雨水排出。
懸山頂在屋頂的式樣中,等級不高,因此多用於百姓的建築,皇室建築用的不多,不過也並非沒有,如圓明園中有幾處,供皇帝讀書作畫的碧桐書院就是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