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小河淌水》源於密祉。詞曲改編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於彌渡縣的密祉。他回憶1947年春天的壹個晚上作這首曲子時的情景說:“密祉放羊調優美的旋律讓我想起家鄉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風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來亮汪汪》的歌名。雲南大學《教學唱》主編江騖建議用《小河淌水》更好,這首歌發表後,逐漸流傳開來。”密祉不僅山歌調子優美動聽,而且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這裏的龍燈盛會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18個村的群眾匯集密祉大寺,獅、龍、鳳乘興起舞,男女老幼同場賽唱,晝夜狂歡,氣氛熱烈,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彌渡花燈、民歌,浩如煙海。彌渡花燈、山歌多達400多首,傳統劇目達250多個。《十大姐》、《繡荷包》、《彌渡山歌》、《大風刮來樹頭歪》等久唱不衰,膾炙人口。
彌渡縣的歷屆領導十分重視繼承、發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口號。1999年,從400多首彌渡民歌中精選出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13首名曲,攝制了名為《彌渡行》的60分鐘VCD音樂藝術片,向國內外發行。幾年來,彌渡縣年年舉行春節大型燈展,大規模開展花燈演唱骨幹培訓和花燈集體舞大賽,1個專業花燈團、130多支民間業余花燈隊常年活躍於城鄉。
“到了紅巖坡,處處聞歌聲”、“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小河淌水的地方——彌渡,正以充滿地方民族傳統文化韻味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