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作為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曲,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有好多戲迷朋友都想學唱。可以作為業余愛好者和初學者,又應該從何處著手,怎麽入門呢?
如何學唱秦腔
壹,學唱秦腔,要對秦腔的唱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因為唱的戲曲四功之首,秦腔和其它戲曲壹樣,且又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舞臺綜合藝術,它的唱就是壹種獨特的聲樂藝術,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其音樂自成系統,音域寬廣,調式獨特。聲樂與器樂相結合,就形成了秦腔特有的高亢、激昂、寬厚、洪亮、悲蒼、歡快、憤慨、頌揚等情感極為豐富的戲曲唱腔。所以學唱秦腔,就是學習這壹戲曲的聲樂藝術。只有感到學的過程就是學習和掌握這壹藝術的過程,就是壹種藝術的享受,才能學好。
二,願意學唱的網友,肯定是喜歡上了秦腔,那就要多聽多看,現在舞臺上的秦腔演的太少了,那就在網上和電視上多看,也可以多看光盤,但本人認為要學唱腔,還是以聽為主,把壹些名人名唱段反復的聽,從聽的過程中能爭取懂得壹點板式,懂得壹點唱句的分腔,聽出來不同的板式的板頭過門,唱句之間的過門,比如說:妳就就把像以唱為主的《花亭相會》,《庵堂認母》,《探窯》,《轅門斬子》,《三堂會審》,《周仁悔路》,《蘇武牧羊》,《劉備祭靈》全折及有學唱必須的唱段音頻考在MP3裏面,不受時空的限制,聽它個百兒八十遍,直到把唱詞都能背下來,聲調都能哼出,這樣就為學唱先打好基礎。
三,學習的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學壹段就鞏固壹段為此:
(壹)是要先哼後唱:就是先小聲的是唱非唱的哼唱,從中撐握曲調變化,先來個神似;
(二)是要先短後長:也就是先學短唱段,例如四句(六句、八句)二六齊板,如:周仁唱的“我夫妻結發來伉麗和好,怎舍得恩愛情鸞鳳相交。她慷慨替人死誰能到,青史上留芳名千古德高。”;《三滴血》“祖籍陜西韓城縣,……”;還有四句慢齊:如:《三回頭》呂鴻儒唱的:“實可憐我女兒太得薄命,……。”
(三)是要先簡後繁;也就是先唱板式單壹的唱段,後再學唱壹段唱中板式多變的唱段,這壹點不必多說了。
(四)是要先板後散;也就是說,先唱有板有眼,節奏明確的'唱段,如歡、苦音慢板,二六板,慢雙錘等,再學唱散板,如有的網友前面唱的很好,但最後以留板結束時就沒有唱好,還有像墊板及代板的第壹句,這些都是散板,自由度大反而不好掌握,只能多聽多唱多練。
(五)是先清唱後跟弦,壹個是跟卡拉OK伴奏,壹個是跟實際的器樂伴奏,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跟前者可唱上去,可是壹跟板胡就唱不上去了,也就是不和弦,這中間有個練唱的過程,因為現在秦腔壹般是F調,對於男聲來講不費壹點勁是唱不上去的,同樣要多練唱。
(六)要先少而精,後再向多段發展;也就是不要那壹段都想唱、都想學,結果那壹段都沒有唱好。在我們的自樂班裏,有的成員認準了幾段反復唱,越唱越好,什麽時候都能拿出去,可是有的人每次來都想學唱新段子,結果學的唱段很多,但那壹段也唱的不精,需要唱的時那壹段也拿不出去。所以先選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唱的,也有興趣的男(女)聲唱段,三、五段認真的學唱,反復的唱,通過這幾段達到:把聲唱上去,板路能跟上,聲腔能和弦,而且能把前、中、後的過門及拖腔全總熟練自如的掌握了,就能舉壹反三,越唱越好。
相關常識
秦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壹。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梆擊節時發出“桄桄”聲) 。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壹醜,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樸實之感。看秦腔時,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才會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的唱腔藝術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沈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臺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打擊樂器有哪些
樂器按傳統習慣分類為“文樂器”(明、清時稱之為“絲竹”、“弦索”)和“武樂器”(明、清時稱之為“鑼鼓”“銅器”“家夥”)。
打擊樂器有幹鼓、暴鼓、堂鼓、戰鼓、牙子、梆子、勾鑼、手鑼、馬鑼、湯鑼、疙瘩鑼、大鐃、小鐃(即鉸子)、星兒等。傳統習慣稱勾鑼、大鐃、小鐃、小鑼為“大銅器”,稱小饒、小鑼的組合為“小銅器”。“大銅器”由暴鼓節制,“小銅器”由幹鼓節制。另又稱幹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鑼),小饒為“小三件”。
1、幹鼓:以木為框,單面蒙以野豬皮,園形、扁狀。用實心竹制鼓棰(尺)敲擊,鼓心直徑約五公分。主要用於劇中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換場、音樂轉換等的節制與指揮。與牙子並用,專引導唱腔。
2、暴鼓:分“大葉子”鼓和“二梁子”鼓,狀如幹鼓。因鼓心大於幹鼓,故其音調低於幹鼓。主要用於武戲、大場面中的動作、情緒幅度變化較大的表演及曲牌演奏等。與幹鼓壹樣,須置之專用木架上演奏。
3、堂鼓:亦稱唐鼓,框為木制,兩面蒙皮,形狀略似腰鼓,但鼓面直徑約為23厘米。擊奏時置於木架上。用於戰爭、升帳、喜慶、祭奠、迎賓等各種氣氛的渲染。
《秦腔記聞·亂彈戲中樂器之名目及應用》雲:“唐鼓,亦以下江造者為佳(最佳者內部裝以銅絲謂之膽),亦鞔以豬皮,聲音洪亮,次宮聲也。(本地以牛皮制者,其音低啞,不經用。)凡皇帝臨朝、大臣上殿、將軍升帳、貴家筵賓、夫婦拜堂、男女祭靈、官府升堂、新人上轎、及壹切送迎禮節,照例皆用鼓樂者無論矣;即譙樓起更、戰陣比武、兩軍交戰、公堂鳴冤,亦皆系本色應用;而彈琴鼓瑟,則借以代之叮咚之聲;俚詞歌曲,則用以助其抑揚之調;它如褻動(如揭帳子鉆煙洞)、諧舞(如頂燈背板凳)、豪飲(如英雄舉搏飲酒)、趄行(如醜角諸動作),又皆以鼓為之點綴焉。至於風雷雨雪、龍妖虎怪、神仙雲騰、鬼魂上場、水中行船、壁上拂塵、灑土於空、潑水於地、仰頭觀日、俯身窺崖、寶物發光、燃燈生焰、杯酒酹地、紙片墮空,凡舉壹切飄虛動蕩之情狀,皆以鼓聲表示之。而劇情動作,每於雄狀緊張之際,亦以鼓助其聲勢也。”
4、戰鼓:酷似腰鼓,置於木架上以雙木槌擊奏。原為皮黃劇用,三四十年代被吸收過來,主要用以兩軍交戰的氣氛烘托。
《秦腔記聞·亂彈戲中樂器之名目及應用》雲:“較唐鼓為小而狹長,本皮黃劇所用,近時秦劇中亦有增此壹器者,多用於兩軍交戰時,另有壹人以木棰擊之。
5、牙子:亦稱檀板。因最早原為紫檀木制,後大都為楠木、紅木或黃楊木制。與幹、暴鼓及銅響擊樂配合用於起板、伴唱、節舞等。
6、梆子:棗木制成,其聲堅實脆亮,用於唱腔定板擊節。
《秦腔記聞·亂彈戲中樂器之名目及應用》雲:“梆子……常與弦索相伴,劇中唱詞,皆視***尺寸以為節。又有所謂板歌者,則但以梆子伴暴鼓,而劇中每有更夫上場,亦借用焉。(更夫之梆,城鄉間賣油之人所擊者,即其原形)各地之梆子腔,即以此器標名,亂彈又稍變其間,而仍以梆子為主,其實壹也。
7、勾鑼:亦稱大鑼,擊奏時置以有鉤的木架上。聲音低沈堅實,為正宮聲。擊奏方法和擊奏部位不同,如擊鑼臍、擊鑼中圈、外圈;放音、悶音、煞鑼等,則產生不同音響。
《秦腔記聞·亂彈戲中樂器之名目及應用》雲:“勾鑼,來自湖廣,故亦稱湖鑼,為正宮聲,亦即吾國之黃鐘也。秦劇中凡樂舞排場,皆用之。它如朝庭擊鐘、譙樓打點,則但擊其邊;風聲水聲,微磨其旁而已。”
8、手鑼:壹謂小鑼。鑼面直徑約22厘米,內圈微凸。因擊奏時用左手關節支定鑼內緣,所以稱之為手鑼。發音清朗而帶詼諧色彩,主要用於劇中人物動作變化。
《秦腔記聞·亂彈戲中樂器之名目及應用》雲:“手鑼,除合用於壹切鑼鼓外,凡文戲登場下場、唱詞過板、白口墊場,皆用之。又文戲或情節急緊,而其人之身份與處境之情形均較輕,無須用大鑼鼓者,則以手鑼與小鐃並用,為之節奏(如撲燈蛾小吵等)。又有所謂走場子、小帶板,亦皆二器為主,而《殺驛》壹出中,頭兩段唱詞,以大鑼墊場,後復以手鑼、小鐃起唱,故亦謂之小塌板也。又凡扣門時,則以手鑼代門環相撞聲,亦壹特例”。
9、馬鑼:形面圓盒蓋狀,但鑼面直徑小於手鑼。用於神話劇中的妖魔、鬼怪、飛禽、走獸及壹些反面人物角色的動作之中。
10、湯鑼:形似馬鑼,但鑼面直徑為約十厘米,以小木片擊奏,聲音澈越嘹亮,作用與馬鑼同。
11、疙瘩鑼:因鑼面中間凸起疙瘩狀而得名。直徑有24厘米至34厘米不等。用於神話劇與曲牌音樂。
12、雲鑼:由若幹個面徑大小同而厚薄、音高不壹的銅制小鑼,按聲音高低列置壹木架上,每面小鑼用三條細繩懸空系在木架的各個框上,持丁型木槌擊奏,聲音清亮悠揚。傳統雲鑼多為十面、十四面。亂彈只用壹面或三面雲鑼。
13、星兒:俗稱非子。形如小銅磐,直徑寸余,下系木柄或細繩,以金屬棒擊敲(也有用兩只星兒相互撞擊的),聲音清澈鏗然。曲牌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及弦索調多用之。
14、大鐃:即大鐃鈸,俗稱大扇子,與勾鑼並用,壹個聲纖音沙,壹個聲洪音沈,清濁相伴,為亂彈獨有的個性銅響鼓擊樂器。
15、小鐃:俗稱鉸子,常與手鑼相伴,聲音清靈嘹亮,其作用見手鑼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