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桿秤上那根繩子,也叫提紐,壹般桿秤有兩根提繩,靠近秤鉤的壹根稱“頭毫”,離秤鉤較遠的那根叫“二毫”。
手工制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壹斤;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壹斤為16兩,並頒布統壹度量衡的詔書。
傳統桿秤的手工制作工藝:
⑴選取秤桿木料:大號秤壹般選擇楠木,中小號的秤多數使用秦巴山中陽坡所產的“紅栒子”木,木材經陰幹壹年以上,據所要做桿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適當的長度。
⑵刨秤桿:先用正刨根據手工藝人的經驗刨圓、達到合適的尺寸,再用反刨將毛刺處清理幹凈,對秤桿進行初步的打光。
⑶定“叨口”兩位匠人合作使用墨鬥,以線繩在秤桿上彈出幾條縱向等分墨線。
⑷安“叨子”:氣壹手持刀從下往上支托秤桿,經過測量在秤桿上找出三個“叨子”的位置;將秤桿固定,在桿身安裝“叨子”的部位分別打出垂直的穿孔(過去用手上的鉆子,現在則用電鉆),並試裝三個“叨子”。
⑸銅皮包焊:秤桿兩頭需要包銅皮,將預先準備好的銅皮根據所需的尺寸剪裁,將剪裁出的銅皮滾圓,套在秤桿的端頭上比對、進行再修剪,接下來用焊錫將銅皮焊接。
為方便起見也可使用小釘固定法將銅皮包好。為了美觀,事先要對秤桿兩端擬包裹銅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徑略小於其余部位,並用鈑銼稍作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