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經濟衰退,會采取各種不同的措施,基本上可以根據自由市場經濟和政府幹預經濟來劃分,基於這兩種不同的經濟觀點采取相應的措施。
它們對如何促使經濟繁榮和使經濟走出衰退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基本上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壹、貨幣政策
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要保持增長,就要適度的通脹,政府要擴大信貸、增加赤字、降低利率,這樣才能夠增進經濟活力,增加經濟活動。
通脹稀釋債務,也能夠提升工資和物價,在這兩種因素的驅使下,債務人可以還清債務,保障貨幣流通,保障社會創新力。
相反,利率提高,信貸緊縮,當利率提升至壹定程度,現代經濟發展將得不到足夠的資本支持。通貨緊縮造成物價下降,實體企業將難以還清貸款,貨幣價格很高勢必抑制經濟發展的活力,有經濟學者將這個過程稱為經濟清算,很多的企業倒閉或者被大資本財團收購兼並,資本的集中造成剝削。
但是另壹種觀點對它加以否定,認為貨幣貶值,人們的財富貶值,通脹是向每個人收取的稅,它將使人們的消費能力縮水,不足以支撐消費的持續。
而且通脹,貨幣進壹步的貶值將損害經濟發展的後勁,市場上充斥劣幣,最終導致經濟的衰退。
二、赤字
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應該擴大需求,增加赤字。如果人們不進行消費,就會造成生產過剩,也無法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如果人們進壹步減少消費,貨幣的流動就會停止,就會造成經濟的萎縮。
為了打破這壹僵局,政府擴大赤字、增加社會總需求的措施會促進經濟繁榮。
另壹種觀點認為,所謂債務,即剝奪人們的自由權利,背負債務將無法保證個人財產權,政府推行赤字就會帶來對全社會的剝削。
個人失去財產權,對於個人的創造力和經濟發展能力都會造成壹定的抑制作用,那麽這勢必措施經濟走向衰退。
三、稅收
凱恩斯主義認為應該增加稅收,增加稅收才能夠增強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才能夠調節收入,從富人手中向窮人手中轉移,壹個公平的社會才能夠持續的發展,才不至於走向自我毀滅。
增加稅收,可以保障貨幣趨於穩定,當然貨幣從來都不會穩定。財政收入是維護貨幣信用的壹個堅定支持,也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增稅是主要是增加富人的稅收,因為窮人的收入很低,即使增稅也不會多收多少稅。通過稅率的增加,通過政府幹預,政府會讓經濟及時的糾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需求不足,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持續的提升。
另壹種觀點認為應該減稅,他們主張小政府,認為政府越小越好,管的事情越少越好。政府不是天使,他們也是平常人,他有持續擴大自己權力的傾向,政府壹旦介入經濟,它就會將觸角伸得很長、很深,抑制民間經濟的發展,窒息社會經濟的活力。
簡單的列舉上述這三個方面,雖不完備,但足以說明不管采取哪壹種經濟主張,無論是自由市場經濟還是政府幹預,經濟最核心的落腳點在於提高就業。
只要人們有工作,只要提升勞動力的價值,那麽經濟就不會出現衰退。增加社會的就業崗位,提升工資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經濟向好的方面轉變。
但是有的人會講,這忽略了企業家的利益,社會發展需要維持企業家的創新能力,保護企業家階層,保護他們的創新力和先進性。當然這也涵蓋在增加就業的內涵之中,並不是主張涸澤而漁,這樣,到頭來只會減少社會的就業崗位,影響經濟的發展。
就業崗位的增加其實在於科技、資本和勞動力三者轉換過程當中來實現,資本要轉化為生產力,生產力提升才能夠創造就業崗位。如果資本不能夠帶來生產力的提升,低水平重復建設,不會維持經濟發展,到頭來也將減少工作崗位,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
再者,人的理性不是純粹的、單純的人的理性,它首先是制度的理性,它受制度的規約,在制度建設未涉及的地方,它受傳統理念的制約。
比如,壹個視高利貸為犯罪的社會,人的理性就會由此展開,因而規避高利貸產生的問題。
再比如,壹個強有力的政府,嚴令禁止民間不能從事某些行業,那麽,人們的理性也就此展開。
在提升就業層面,制度的建設至關重要,壹個經濟體要徹底走出衰退,走向繁榮,根本之道在於實現制度的變革,如果沒有實現制度的變革,就不可能徹底的走出衰退,革除經濟發展的毒瘤。
1929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遭受嚴重的經濟蕭條,通過根本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美國走出陰霾。
2008年,鮮有制度的變遷,所以很多國家歷經十年也沒有走出經濟衰退的陰影。
制度的變遷自然包含深刻的變革,並非出臺壹部法律,推行壹些政策就能夠徹底的進行制度的變革。
落後的生產力可以在壹定制度的支持下打敗先進的生產力,抑制生產力的提升,逆向淘汰,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就業率獲得壹定的提升,但負面影響深遠。
落後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力對立的時候,落後的生產力總是以集團的形式,以人力占據絕對優勢為基礎,阻礙社會變革,這在歷史上並不鮮見。
火車的問世、計算機的推廣都帶來了壹定的改變,讓社會增加了弱勢群體,他們借助壹定的社會勢力試圖去阻止這種趨勢的發展,他們希望能夠維持原來的格局,維持工作崗位。
但是社會經濟變革,並不是要淘汰弱勢群體,並不是要讓壹些人趕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是通過制度的沿革,讓各個階層的人都得到工作崗位。
壹家企業可以存在不同生產力的崗位,社會也是如此,在盡量減少制度變革陣痛的前提下,實現生產力的提升,這是制度變革的根本所在。
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的經濟制度的改革總是犧牲壹部分群體的利益,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比如利率的提升會讓資本所有者獲利,實體經營者受損,資本收益占主要比例,則造成潛在的經濟危機。
實現如此制度的轉變,才能夠使經濟從衰退中走出來,步入繁榮。當人的理性基於此制度,它就會對經濟更具建設性,減少它的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