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奪村是者兔鄉者媽村委會壹個傳統古村落,***446戶2084人,全村人口均為壯族是保存較大、較好壯族聚居村,村莊依山而建、枕河而居,人們世世代代護山而勞作、靠山而耕、棒河水而飲,塑造了獨特的壯族桿欄式民居,其中桿欄式民居保存較為完好的有400余間,為者兔鄉最大的壯族桿欄式民居村寨也是廣南縣較大的壯族聚居村寨之壹。據該村寨老表述,部分建築建設於清朝晚期有逾百年歷史,房屋結構為全木構造,很少使用鐵器釘子之類的輔撐,隨著年限越長房屋有些傾斜但不會因此而倒塌,甚至有些柱子已經懸空,整個房屋依然挺立,不僅適應了裏奪村較為陡峭的村內地貌,也體現了壯民族在建築上別有的、獨特的思考。造就了裏奪村獨特的民居風貌。
裏奪村全貌
遠眺裏奪村貌,壹篇青瓦覆蓋半片山坡,蔥蔥郁郁的樹木若隱若現的房屋相間相伴,綠樹青瓦配村前清澈的小河,浮現壯族村落小橋流水人家山村田園意境,河邊農田梯梯層層春來綠色盎然百花香、秋收遍地金黃喜慶,冬來屋頂白霜農家炊煙裊裊,意猶未盡,壹年四季皆有可觀美景。
近觀裏奪古宅,錯落有致,建造手藝不壹,純木建造原汁原味,村內石梯古徑小道偶有雞鳴狗吠,擡頭望對面山峰挺立素有陶淵明筆下悠然見南山的處境。村內民居透露出古老建築的風味,屋檐接著屋檐但不相互交叉,井然有序,風水朝向嚴格壹致。
裏奪村民族歌舞表演
走進裏奪村內民居古宅,神堂儼然貌似幾分嚴肅,但屋內古樸天香,透出絲絲古木香氣。廚房火塘壹邊畫、房間立屋三面安,生活消閑功能區緊密連接,緊湊而寬敞。桿欄式民居***有三層:第壹層為牲口圈舍、衛生間;第二層為生活區;第三層為食物倉儲區;具有幹燥防潮、防止毒蛇蟲害等功能。
裏奪村村前、高山流水石碑、壁雕,據說是清朝時期的古驛道,見證了裏奪村古老的文化傳承。無論是從村落整體布局、村內房屋的錯落、單間房屋的構造、文化元素,其古樸而又實用原汁原味的民間村落,可稱得上最美的壯族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