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1、怎麽(安求其能千裏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
(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壹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
(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
(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 策:1、馬鞭。
(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
(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 長:cháng 1、長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
(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
(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 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裏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壹簞食,壹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
(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
(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
(“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麽(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壹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裏)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
(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壹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壹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
2. 請問古代的人日常說話也是文言文麽古代,文言文和日常語言相差很大的
在說每個時期都不壹樣,明清時候日常交談用的應該是古白話.
古白話也可以說是壹種古代書面文體,是仿日常語言來寫的,比如宋話本,元戲曲,明小說用的都是古白話.
這些文體我們現代人不學文言文,也可以看懂七成以上.
明清時期的人說話也應該和古典小說差不多,要知道古人沒文化的多,小說寫的太深奧誰看的懂?
那像史書,大文豪的散文用的文體就是正宗的文言文拉,不學習恐怕古人都難看懂~
3. 文言文常用語言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幾個: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
如:夫將者,國之輔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祈使語氣。
如: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語氣。
如:壯士,能復飲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祈使語氣。如:天乎!吾無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頓語氣。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時間詞後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昔者吾舅死於虎。
(3)用在句尾表疑問。如: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 5、耶:(1)用於句尾表疑問,相當於“嗎”“呢”。
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2)用於句尾疑問中略帶測度,相當於“嗎”。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用於句尾表反問,相當於“嗎”。
如:嗚呼!州縣者真驛耶?(4)用於句尾表感嘆,相當於“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
6、邪:(1)表疑問,相當於“呢”“嗎”。如: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嘆,相當於“耶”。
如:乾坤其易之門邪。
4. 古代人日常說話是說文言文嗎古代人日常說話不是說“文言文”。
在“文言文”這個詞組中,“文言”是定語,“文”是中心詞。這就決定了它是“文”而不是“語”。所謂文言文,就是指用文言語體寫成的文章。同理,白話文是以宋元時期口語為基礎形成的白話書面語體寫成的文章,它們都不是口語,不能用於人們日常說話。
從文言產生發展過程看,先秦時期人們的口頭說話更接近文言,因為文言是以那時的口語為基礎的。由於那時的書寫材料極其落後,乃至於文字多是刻出來的,所以,漢字壹經被用作“文”,就力求精煉,如甲骨文,甚至幾個字就可以表達壹件事情,文字語言這就開始與口語相區別了。不過,因文字語言來自當時的社會口語,只要識字,都容易讀懂。反過來說,那時的人日常說話與文言接近。
由於社會口語發展變化是每時每刻漸進的,人們日常說話都是以本人所處的時代、地域相關,並不需要用文言來規範。所以,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都說的是自己那個時期、那個地方的話。
既然文言與口語如此相脫離,那為什麽人們還要去學習研究文言?除了“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讀懂文言文”這個基本道理外,更重要的是,文言實際上是溝通古今的語言橋梁。如果將英語說成是當今“橫向交流”的工具,那文言也就是古、今、後人“縱向交流”的“公語”。中國古代有所謂“二十四史”,都是文言文,今天的人掌握了文言,就能學習歷史。嚴格說來,清朝以後沒有修史。如果修史的話,用現代文行不行?恐怕若幹年以後的後人看不懂了。
5. 古代人日常說話是說文言文嗎古代人日常說話不是說“文言文”。
在“文言文”這個詞組中,“文言”是定語,“文”是中心詞。這就決定了它是“文”而不是“語”。
所謂文言文,就是指用文言語體寫成的文章。同理,白話文是以宋元時期口語為基礎形成的白話書面語體寫成的文章,它們都不是口語,不能用於人們日常說話。
從文言產生發展過程看,先秦時期人們的口頭說話更接近文言,因為文言是以那時的口語為基礎的。由於那時的書寫材料極其落後,乃至於文字多是刻出來的,所以,漢字壹經被用作“文”,就力求精煉,如甲骨文,甚至幾個字就可以表達壹件事情,文字語言這就開始與口語相區別了。
不過,因文字語言來自當時的社會口語,只要識字,都容易讀懂。反過來說,那時的人日常說話與文言接近。
由於社會口語發展變化是每時每刻漸進的,人們日常說話都是以本人所處的時代、地域相關,並不需要用文言來規範。所以,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都說的是自己那個時期、那個地方的話。
既然文言與口語如此相脫離,那為什麽人們還要去學習研究文言?除了“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讀懂文言文”這個基本道理外,更重要的是,文言實際上是溝通古今的語言橋梁。如果將英語說成是當今“橫向交流”的工具,那文言也就是古、今、後人“縱向交流”的“公語”。
中國古代有所謂“二十四史”,都是文言文,今天的人掌握了文言,就能學習歷史。嚴格說來,清朝以後沒有修史。
如果修史的話,用現代文行不行?恐怕若幹年以後的後人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