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埠頭年糕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末年,吳國名將伍子胥把守蘇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百姓斷糧,妳們可到城墻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兵馬包圍,城中斷糧,餓死不少人。這時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才不致餓死。蘇州城內的饑民也去挖城墻,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饑民中有壹個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到兩塊城磚,他吃了壹塊,還有壹塊便當作寶貝似的藏起來,晚上墊著當枕頭。不久蘇州被越兵攻下了,這個商人便帶著城墻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腐敗透頂,料想必定亡國,於是在修築城墻時作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他貯藏在城墻下的城磚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嚴某為了紀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學著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於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沒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質更好,於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頗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年某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久分居慈城,鳴鶴,僅留小兒子在身邊,但是他們都不忘祖訓,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這樣慢慢推廣開來,東埠頭、慈城、鳴鶴就出產年糕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幾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為機制,於是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了,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來年勝過今年的彩頭。
上一篇:昆明那裏可以報考釀酒師證嗎下一篇:晚清武術宗師黃飛鴻生平簡介